這小祖房還真挺能“鉆研”,雖說這次訂婚的不是原著那個,可時知總感覺以后還有的是好戲看,畢竟崔家的女兒并不少,“雞蛋不放同一個籃子”是世家的生存法則之一,只是可憐了這些無辜被卷入利益博弈的女孩子了。
就在時知默默吐槽時,緊接著又來了一封信,一封從桐州州府濟陽城來的信。
知微書院的山長病重了,他打算辭職,鑒于崔氏大祖房在知微書院的特殊地位,辭職前要先和大祖房打個招呼。
這兩封信湊到一起,時知和崔教授就有些犯嘀咕了,沒別的意思,主要是知微書院它不是一般的書院。
它背后代表的政治色彩太濃烈了,這讓崔氏大祖房的當家人不能不慎重考慮啊
大良建國后“科舉制”漸漸取代了“舉薦制”,表面上是世家與寒門的利益爭奪其實是世家和皇權的斗爭。
如今朝中官員有六成是科舉選官入職,但科舉入職的官員有七成來自大大小小的世家。
文化壟斷的在這片土地已有千年,游戲規則改變了,世家立馬改變了策略,他們在自己的地盤扶持出大大小小的各種書院,知微書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由崔氏大祖房主持建立的。
它成立的目的很明確,收攏各種人才為世家子弟服務,打贏這場教育文化戰爭和政治資源爭奪戰。
原本書院成立之初,只有頂級世家只有崔氏六房一知微書院的支持者和資助者,后來滎陽鄭氏與范陽盧氏支持那兩所書院因各種衰落后也開始轉而支持知微書院。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這場賬是世家打贏了,因為科舉制的官員大多還出自世家子弟。
然而有些東西還是不一樣了。
幾百年前寒門子弟哪怕做官也要投入世家門下,可如今只要讀書好就有機會,世家終究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做為世家勢力代表知微書院就顯得更重要了,原本崔教授和時知沒打算摻合這里面的事,畢竟大祖房朝堂上的人才凋零,現在讀書的子弟是不少可離他們出頭還早著呢。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快,知微書院山長要退下來,那大祖房就必須得有應對,尤其是在崔氏即大概率將要出個太子妃的時候,更得謹慎了。
崔教授和時知討論了許久終于定下了對策,濟陽城是必須要去一趟的了。
百年前文化中心是在北方,可隨著朝廷扶持海外商業的舉動,經濟中心南遷了一部分,南方的寒門崛起了他們或許文化底蘊不如老牌世家但財力卻漸漸追上來了。
江南十幾個豪族就是這幾十年起來的,他們除了讓自己的子弟讀書同時扶持寒門的讀書人,英才書院的大部分學生就來自豪族和寒門。
世家還在努力控制著朝局,但北方寒門中的文人卻被更開放更活躍的南方吸引了,再加上有揚子江這個天塹為屏障,江南少戰亂,文風漸漸竟然壓過了北方。
大良前幾任皇帝都有扶持南方寒門與豪族的舉動,比如給英才書院為代表的南方書院御賜各種榮譽,每年還撥款資助寒門讀書人,北方書院就很少有這些待遇。
再比如把管理海外貿易的官員變成南方人的專屬,世家除了偶爾分點湯,這一塊根本插不進手。
近十年,南方除了英才書院其他書院也漸漸崛起,可北方專收世家子弟的學院卻漸漸衰落,如果不是世家子弟除了書院還有家學和能單獨拜大儒為師的教育資源,如今科舉為官的勝利者是誰還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