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登錄的內容,除了各地發生的大事消息、民生雜談、科普趣聞是報館人員負責收集,其余時事點評文章都是向和崔氏交好的一些大儒或者退休文官征集的投稿,當然報館根據字數付了豐厚稿費。
為了做這個報紙,崔氏的造紙坊好幾年前就開始研究適合的紙張,書局把活字印刷技術改版幾次,終于找到合適的金屬材質使用時知配置出的油墨,成功印刷出這種“報紙”。
“報紙”一份兒五文錢,一月出兩期,并且長期包年訂閱者送貨,同時在崔氏治下各大州府發售。
第一份月報只印了兩千份兒在江南各大城市試水,但誰都沒想到“報紙”在問世后迅速售罄,負責報館工作的人有些被嚇到,他們還以為怎么也要賣幾天呢,
這種新奇的事物,最開始是在各書院學子之間流傳,他們年紀輕好奇心也重,平日里喜歡高談闊論,這“報紙”價格對他們來說不貴,有人在大街上看到售賣就買了份帶回書院,然后就一發不可收拾。
不管書院的先生和同學都爭相傳閱,因為不夠看,甚至還因為爭搶出現喧嘩吵鬧聲,最終報紙被先生們“沒收”拿去傳閱,然后一時間各個書院打發書童小廝出門的人格就外多。
所有人都發現這東西簡直就是量身為他們打造的上面除了有大家關心的最新時事,還刊登了很多見解獨到的文章點評。
這“報紙”底下有征文啟示,說任何人都可以投稿,只要被報館采納,那么下期就會登錄你的文章和觀點。
最有意思的是,它表示你在上面發表文章用個“筆名”即可,只要被采納除了有錢拿,它是真給你把文章發往各地大城市供人討論傳閱。
這讓平日有師長管束不敢隨意說話的年輕學子躍躍欲試,當然了你想借此揚名,愿意透露真實身份人家也照樣給你發出來。
其實不止是年輕學子,好多學院老師甚至大儒都同樣有些意動。
這一招簡直就是騷到大家的癢處,讀書人喜歡什么那就是有說話和揚名的地方,這報紙簡直就是所有文人的“福音”
“啟智月報”
看名字就知道是誰弄出來的,雖然崔氏在桐州新開的那個“啟智書院”開業不到一年,但大江南北已經沒有人不知道其大名。
王釗今年正式退下來后就在寧江書院教書,他此刻手里拿著十六郎帶回的報紙出神,從崔氏開放所有珍藏書籍時,很多世家就暗中聯絡過他,可他一直保持沉默。
如今看著這份報紙,他終于把最后那些疑慮想透了,當年他開玩笑說崔氏是要出個圣賢,如今這一樁樁事出來,似乎印證當年他是一語成讖。
崔時知竟然真的能夠舍棄家族利益去開民智,這是何等氣魄與見識
可笑他們這些人還在抱著過去不肯醒。
這份“報紙”一出,別人看得是熱鬧,王釗卻知道這是崔時知送給世家最后的挽聯,輿論“話語權”從此再不會掌握在曾經的世家手中。
故夢該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