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成績優秀者,可以推薦入官學。”
進入官學,那就有可能為官為吏,當真走到了這一步,哪怕出于利益考量,平民也會愿意讓家中孩子繼續讀下去。
溫晏然道“百姓家中十五至十八歲的成丁,若進鄉學讀書,可免當年勞役。”
宋文述“三年為期太長,不若先從一年起”
溫晏然對此倒是無可無不可“那就依宋卿所言。”接著道,“如今先在建州設點,讓他們自己多琢磨琢磨。”實踐出真知,他們在朝堂中再如何討論,都必定會有存在不夠周全之處。
“至于老師人選”溫晏然笑了下,“建州也多有賦閑之人。”
之前被免職的吏部侍郎李增愈出身建州李氏,以他為代表的朝官們因為受到崔新靜公開寫文批評,實在沒面目繼續留在朝堂之上,紛紛辭官歸家,既然聲望有損,那不但自己無法出仕,恐怕還得連累家人,按照這個時代士大夫們的普遍性格,下一步多半是得抑郁而終,然而就在此時,朝中傳出了一點風聲,說是陛下有意召人去地方教書育人,磨一磨他們的性子。
除了建州李氏之外,還有袁氏,宋氏,盧氏等簡在帝心的人家,這些世族族人甚多,總不能人人做官,那些閑居的族人,出仕有困難,替人開蒙還是沒問題。
李氏等人家聞言后,驚懼一時,十分懷疑皇帝把人丟去鄉間,是要繼續折辱他們。
就在此時,一位族人提出了不同意見“在下倒不這么想。”
“敢問兄臺高見”
那人先欠欠身,才回答“高見不敢當,只是皇帝真要對咱們下手,又何須假立名目”
依照溫晏然在建州的威望,根本就沒有收拾不了的人,若說對付李氏還得迂回一下,顯然有點太看得起自家的門楣。
“”
某些時候的沉默意味著無言以對卻又不愿立刻承認。
之前那人繼續“以咱們家現在的情況而言,便當真是流放邊地,你我也只得認了,何況此去還有一個教書的名頭。”接著嘆息,“看看南地,崔氏褚氏跟陳氏哪一家不是世族,如今還有族人在流波渠中挖河溝,現在連宋氏都要派人出去,咱們在皇帝眼中算什么,莫非當真能夠推三阻四”
其他族人們聽了,也只得嘆氣認命。
他們本來希望朝廷計劃推進的速度慢點,讓自己有足夠的緩沖時間,誰知皇帝特別有務實精神地沒有大規模推廣,而是選擇了先在建州試點,還做了相對詳細的計劃,無論鄉學還是官學,日常開銷供給都來源于官田。大周制度,皇室在各地都有私產,其中建州這邊的數量尤其多,之前戶部那邊還去問了一聲建州官田多,這么實施沒問題,其他地方官田少,再這么實施,就可能有點經濟上的壓力。
皇帝迅速給出了回答,到了推廣的那會,地方的官田也不會少,只要大軍的擊破了叛賊,那叛賊的田地,自然得沒入官中。
天子做事,環環相扣,戶部尚書盧沅光如今已經沒什么驚訝的情緒新帝又不是先帝,高瞻遠矚屬于基本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