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明朝廷對杭州的外交談判寄予了厚望,但實際進展卻并不理想,岳仕宗沒能勸說海漢放棄對大明的進一步動作。
從杭州得到的反饋讓內閣成員們心涼了大半,海漢執委會已經明確拒絕了在當下舉行兩國高級別會談的提議,并且不會對大明做出任何明確的和平承諾。
這樣的回應無疑是將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又提升了一個等級,朝廷內閣也顧不得向負責談判的岳仕宗問責了,只能趕緊去抓另一頭,責令江西各州府加快練兵備戰的速度,務必要在海漢發起攻勢之前構筑起像樣的防線。
但這又談何容易,朝廷光是下旨,未見錢糧調撥,幾乎全憑地方官府自行籌集。這火燒眉毛了才來籌集錢糧,除了在當地制造出恐慌和混亂,又哪能有什么顯著的成果。
而且部分州府已經有了消極抵抗的打算,非但沒有大規模地備戰,反倒是在通過各種渠道打聽海漢出兵的消息,以求能在大軍抵達本地前先謀條安全的出路。
而朝廷下令從湖北、湖南兩地調兵增援江西的計劃,更是從一開始就卡住了。這兩地的文武官員雖然接到了朝廷的指令,但誰又愿意把手下有限的兵力送到外地去當炮灰呢?
要知道此戰的對手可不是流竄作亂的農民軍,而是實力比明軍高出一大截,號稱天下無敵的海漢軍。與其正面對戰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全軍覆沒。
這樣的場景,已經在過去數年間多次上演,雖然時間地點每次不同,但交戰結果卻無一例外,全都是以大明一方的慘敗而告終。
試問面對這樣一邊倒的交戰記錄,在明知是去送死的情況下,還能有幾個武將有勇氣率部出兵遠征?
要鼓足勇氣出兵很難,但要找各種借口拖延時間,那就簡單得多了。
地方上缺錢缺糧,連出征前必須要發下去的“開拔餉”都拿不出來,在這樣的狀態下,部隊即便勉強出征,也沒法完成跨度數百上千里的行軍任務,以作戰狀態抵達江西前線。
而地方官府里坐堂的文官也有話說,既然出兵是去救援江西,那么由江西那邊出錢出糧也是理所應當,什么時候江西拿出錢糧來了,什么時候再出兵不遲。
朝廷拿不出錢糧,江西也拿不出錢糧,大家也只能大眼瞪小眼,于是湖南湖北兩地就心安理得地進入到了觀望狀態。
反正現在著急的不是他們,江西那邊仗打得再怎么厲害,于這兩地而言也不會馬上產生太大的影響,反倒是有可能會接收大量從江西逃難過來的人口和財富。該說不說,這對某些人而言,可算是發國難財的大好時機了。
而江西這邊等不來朝廷的錢糧,援兵也渺無音訊,自然能察覺到自己已經成了被放棄的對象,抵抗外敵的意志也是越來越弱,陸續開始有權貴私下托人聯系,希望能在海漢發兵攻打當地時獲得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