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從善的想法是,只要充分利用廬發行的影響力,以及所掌握的商業資源,官府便可將其作為范本,在短時間內重啟九江的商貿活動。
當然這可不是寧子敬下達一條政令就能做到的事,官府也需要為廬發行提供一些特殊的資源,比如能夠平抑市場物價的糧食和生活物資,以及廬發行對外從事貿易活動的獨家渠道,以此來保證廬發行對九江貿易領域的影響力。
毫無疑問,盧從善的想法帶著非常重的私心,寧子敬自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也不可否認的是,廬發行在九江本地的影響力,并不是外來的海漢商行在短時間內可以替代。
各種商品在九江地區的分銷、收購渠道,與周邊其他府縣的商業往來,以及對本地市場的了解程度,這些都是盧從善所倚仗的獨家優勢。
寧子敬當然也可以對盧從善開出的條件不予理會,只依靠海漢自身的商業機構來推進他的發展計劃,一樣可以實現目標。但那樣做的后果也是顯而易見,進度肯定會比利用廬發行來開路慢得多。
寧子敬考慮片刻后回應道:“盧大人,廬發行的經營活動可以照舊進行,但你想要特殊的照顧,恕我愛莫能助。接下來會有許多海漢商行進入九江,我覺得廬發行應該好好考慮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競爭,而不是嘗試走后門抄近道。”
盧從善略感失望,但想到寧子敬的減免稅賦政策,廬發行也同樣是受益者,當下也不敢多言,免得引來上司反感就得不償失了。
盧從善其實還有一個不敢說出口的猜測,那就是寧子敬名下是不是也有類似廬發行這樣的商業機構,這樣似乎就能合理解釋寧子敬的做法了。但若真是如此,廬發行今后的日子恐怕就不是那么好過了。
他的這個擔心其實是有些多慮了,或者說這種事所涉及的層面,根本就不是他一個小小地方官員能摻和的。
海漢目前有實力從事跨地區乃至跨國貿易的商行,無一不是有著深厚的背景和實力。其中的確有不少都是穿越眾名下的產業,所擁有的眾多資源也并非傳統商業機構可比。
如石迪文名下的東海行,其生意所及的地區幾乎覆蓋海漢在海內外的領土,隨便一個地方分號的經營規模,就幾乎與廬發行相當了。
無需寧子敬舉辦招商活動,這些嗅覺靈敏、消息靈通的商業機構很快就會自動來到九江,開始強占本地的市場。
寧子敬對盧從善所說的話,與其說是告誡,倒不如說是善意提醒。像廬發行這樣的地方商行如不提前做好準備,那真有可能會被這些涌入九江的商業巨鱷吞得連渣都不剩。
但他也并不希望盧從善把精力過多放在私人事務上,現在自己剛剛接手九江,有很多政務都需要盧從善提供協助,豈能把私人買賣置于公務之上。
寧子敬不想把話說得太重,如果盧從善仍然聽不進去,或者是沒有領悟到精神,那就要考慮用其他人選來頂替盧從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