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被拿出來的才是李奈他們此行原本的目的,海漢人獨家推出的玻璃文具系列。經過這段時間的進一步開發之后,第一個正式的系列產品已經定型。從外觀上看,與之前的樣品差別不大,不過每件文具上都有了一方鑄印商標小篆字體的“海漢”二字。
研發部門本來一開始想用其他的商標,但后來執委會還是堅持使用“海漢”作為玻璃文具的商標。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省事,而是有更為深遠的考慮。
穿越集團開發的玻璃文具制品,其銷售對象主要是文人士紳,特別是前期作為奢侈品推向市場的高檔產品,所針對的消費群體便是那些頗有身家地位的高級文人。這些人口袋里的錢倒是其次,他們在大明社會中所擁有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才是執委會所看重的部分用后世的眼光來看,這些人實際上就是大明的公知精英階層。
這些占據了社會主要話語權的士紳文人只占整個人口的極少部分,但他們在這個缺乏傳媒的時代中所能起到的輿論導向作用是其他人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的,穿越集團以后想要影響大明治下地區的民意,必然會用到這些人。
穿越集團想要逐步兼并大明的屬地,將本屬于大明的百姓納入到自身的體制中來,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一個認同感的問題。如果穿越集團僅僅只是以“海漢”這種不是很明確的名號出現,那么很有可能會被大明社會當作海外番邦看待,特別是那些接觸不到穿越者的普通民眾,他們未必弄得清海漢人跟佛郎機人或是紅毛人有什么區別。
如果穿越集團要把宣傳對象瞄準大眾,那么所需要做的工作是非常繁瑣而艱巨的,能夠取得的效果也很難進行監控。而如果將這個對象換成掌握話語權的士紳文人階層,那效果就不一樣了鑄印有“海漢”標志的玻璃文具幾乎肯定會在市場上走俏,而這些用戶對于這種產品的認同感,很容易就會被潛移默化成對于“海漢”文化的認同。
試想一個常年使用海漢文具的文人,天天都能看到用小篆書寫的海漢標志,還會將海漢作為海外番邦看待嗎而這些人的看法會逐步影響到周邊的人,讓普通民眾對于海漢的認同感也隨之逐步增加。
這種隱性的宣傳策略是長期的,并且也不會拘泥于玻璃文具這一種形式。信產部已經在聯合文教、機械、化工等部門,配合著造紙作坊的投產,準備對印刷業進行開發。屆時除了印制一些內部資料、證件等東西之外,對外的文化輸出也是未來印刷業的重點項目之一。執委會希望能夠通過向大陸地區輸出大量印刷精美,價格低廉的書籍,進一步取得文人階層的認同,這樣在今后逐步蠶食大陸的時候,能有效減少來自民間的抵觸情緒。
這種以文化為載體的“入侵”方式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效果,現在還不太好說,但從李奈這個大明讀書人的典型代表來看,對展示的樣品已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