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江又名昌江,是海南島上的第二大河,發源于瓊中黎母山,橫貫了海南島的中西部。昌化江全長200余公里,流域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擁有多條水脈支流。由石碌山區注入的水脈是昌化江的第二大支流,被當地人稱作石碌水。而這條不算太寬的河流,便橫亙在建設部規劃的交通線上,河流的東邊便是石子峒的轄區,以及石碌鐵礦的所在地。
為了便于外出與漢人交易糧食、食鹽、生鐵等生活必需品,石子峒的黎人在這里的河面上安排了渡船說是渡船,其實用木排來形容更為準確一些。這些居住在內陸地區的山民并不具備良好的造船技藝,對他們來說,能夠載著他們渡過這道寬不足百米的小河,就算是合格的船只了。
在派過河的向導回來之前,特派小組并不急于渡到對岸去,因為一旦有什么不對,他們這三十多號人想要撤回來可就有點麻煩了,黎人用來擺渡的木排渡船,可沒法一次運載這么多的人加上他們的牲畜和行裝。趁著在小河邊駐扎的時間,喬志亞和符力帶了幾個人,在附近砍伐了幾顆大腿粗的樹木,開始自己捆扎木筏,以防萬一。
本來兩艘雙體帆船上還有沖鋒橡皮舟,但那玩意兒即便放了氣之后其體積和重量也相當可觀,考慮到騾馬所馱的東西太多,最后喬志亞還是放棄了攜帶沖鋒舟的打算。
向導在當天天黑之前便從石子峒渡河返回營地,并帶回了石子峒峒主黃三木的口信,允許他們進入石子峒的轄區。這個不出意料的消息讓大家都稍稍放松了一些,黎人村寨由于地處山區,很多物資都難以獲得,而愿意主動進山這些物資的漢人客商,他們一般都不會拒絕。喬志亞派出向導時特地讓他帶去了稻米、食鹽等貨物的樣品,看樣子很順利就獲得了這些黎人的認可。
第二天清晨,眾人在營地用過早飯之后,便開始組織渡河。特派小組自己扎的木排加上黎人的木排,足足用了五個來回,才將人馬都渡了過去。為了以防萬一,喬志亞還是留了三個人在河對岸,一旦有事就立刻趕回海邊漁村報信,那里還駐扎了隨田葉友一同前來的一個排的黑土港民兵和留守當地照看帆船的老摩根。
昌化附近的濱海地區幾乎都是平原地形,特派小組一路行來倒也沒遇到什么難走的地段。但在度過了石碌這條小河之后,便算是真正開始進入到內陸的山區了。過河之后在向導的帶領之下向東行進了大約十來里路,終于看到了附近的山坡上出現了黎人山寨所特有的砍山欄種植區。
符力應該算是看到這一幕的人當中感受最深的一個,僅僅在兩年之前,他所生活的符山峒和周圍的山寨也都是采用這種刀耕火種的方式來種植糧食。僅憑這種耕作方式,符力就可以判斷出這里的黎人還處在比較落后的生活狀況當然這種落后是相對于海漢而言,以前的符山峒也并不會好到哪里去。
石子峒的山寨規模還不如符山峒大,但內部的結構卻相差無幾,都是一樣的人字屋頂船型屋為主要建筑,村子中央有一棟較大的船型屋,這里便是峒主的居所了。特派小組的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外面,只有喬志亞、劉山夏、田葉友和符力四人進到屋中,會見這里的峒主。
石子峒的峒主黃三木是個正當壯年的男子,在邀請眾人落座之后,便吩咐旁人拿來山寨自釀的果酒待客。喬志亞也讓符力拿出了準備好的禮物,贈送給黃三木。按照民政部的標準操作方式,禮物依舊是軍刀、打火機和白酒三件套,看得出黃三木與過去那些曾經與海漢打過交道的峒主一樣,很難掩飾對這些禮物的喜愛之情。
“黃峒主,我想請問一下,過去是否聽說過我們海漢商會的名頭”喬志亞主動開口問道。
黃三木點點頭道“你們是賣鹽的,昌化城里有你們的鋪子,你們的鹽很便宜,比以前的官鹽更好”黃三木的官話雖然說得不太標準,不過勉強倒也能夠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