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大明官府與島上黎苗兩族居民的關系并不和諧,中原政權對瓊州島的統治,幾乎都是伴隨著與黎人原住民之間不斷的爭斗。而被作為平定黎亂的力量而引入瓊州島的苗兵,在島上定居數代之后也陷入了與黎人相似的境地沒有耕地、鐵制農具和相應的耕種技術,所有的生產資料都被漢人掌控著,他們只能以靠山吃山的方式生存下來,并且在這種艱難的狀況之下還得向大明官府納賦稅,服勞役,忍受各種不平等的待遇。
官府對于黎苗兩族的有意打壓,自然會招來他們的不滿,這種不滿往往會不定期地因為某些小矛盾而引發大沖突,幾乎每隔數年,就會爆發官府與這兩族之間,以及這兩族互相之間的小規模武裝沖突。
由于存在著這種根深蒂固的矛盾,但凡是靠近黎苗聚居區的州縣,治安狀況都不會太好,昌化自然也不會例外。肖老三在昌化縣城當這個把總,也經歷過幾次武裝沖突,最近的一次就在五年前,當時石子峒的黎人將縣衙派去征稅的稅吏兩只耳朵都割了,還封鎖了進山的通道,而昌化官府也關閉了所有向黎人供應日用品的渠道。不過黎人的反抗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在來自山外的補給線被切斷三個月之后,黎人還是選擇了服軟,以換得他們無法自產的食鹽、藥材和稻米。
在肖老三看來,對待這些黎人苗人就應該采用一直以來的手段,封鎖他們的貿易渠道,把鹽鐵米這幾樣必需品牢牢掌控在官府手中,就足以有效地控制住這些目無王法的山民。至于說修建道路,讓這些山民有機會走出他們世世代代所生活的封閉環境,這種做法簡直就是吃力不討好,而且十分危險這些人走出大山之后,勢必要與漢人爭奪有限的生存空間和生產資料,這個矛盾可不是那么容易解決的。
不過海漢人的想法顯然有所不同,他們不但要修筑一條通往內陸山區的道路,而且還早早就跟當地的黎人取得了聯系,并且協助他們外遷。肖老三聽說石子峒已經跟海漢人達成了協議,由海漢人為他們在昌化縣城以北五里的山地另外構筑一片居住區,并且指導他們種植一些山地農作物據說是能賣出大價錢的香料作物。目前石子峒的黎人雖然還沒有遷居,但那片山區附近的新居住區據說已經開始在施工了,看樣子海漢人并不是在開玩笑,他們是真的打算把這些黎人遷出內陸,并且會支持黎人在臨海區域另起爐灶。
這對昌化縣城來說并不是什么值得慶祝的好消息,肖老三認為這不但不會讓那些易怒的黎人們安靜下來,反而會因為與漢人聚居區的距離縮短,而容易生出更多的事端。但既然海漢人出得起價錢,并且已經提前就預付了一年的款項,肖老三就算有什么意見,也只能睜只眼閉只眼,默默地裝作不知道。不過處于謹慎考慮,肖老三還是讓守城的士兵多多留意城外的工地,防備著海漢人玩花樣。
一個時辰之前,城外的筑路工地上出現動亂,有二十多人脫離工地,一路狂奔進入昌化縣城,這事肖老三也已經接到了報告。守城的士兵雖然覺得狀況有些怪異,但這些人身上并沒有攜帶任何危險物品,而且全是漢人,似乎也找不到拒絕他們入城的理由,于是都給放進了城里。沒想到這事并沒有就此結束,很快海漢民團的人就到了,而且看架勢是直接沖著城門來的,值守的士兵趕緊以最快的速度報知肖老三。
“海漢民團來了全副武裝有上百人”聽到這個消息,肖老三只覺得腦門有點發痛。
海漢民團的事跡,肖老三以前也有所耳聞,但真正見識還是這批人進駐到昌化漁港之后。十多天之前,海漢人很客氣地遞了請帖,邀請肖老三以及本地一些數得上號的地主、老板前往城外某地參觀民團演練。當然這看也不白看,凡是接受邀請前去觀看的人,都可以獲得一套由海漢贈送的玻璃碗碟這玩意兒在市面上至少要十五到二十兩銀子。
于是當時接到邀請的人幾乎都去了,而他們也就由此親眼見證了傳說中靠著火槍大炮征服了安南國的海漢民團,實地感受了一下什么才是強悍的軍隊。以肖老三的“專業眼光”來看,海漢民團的精銳程度大概已經超過了所有他所見識過的軍隊,包括駐扎在瓊州府城的所謂正軍在內。如果海漢人的軍隊真如傳聞中那樣多達數千人規模,那估計平推整個瓊州島都夠了。
肖老三雖然只是個小小把總,沒見過多少世面,但他腦子也不傻,看過民團的所謂軍演之后,他也明白這是海漢人有意示威的舉動,意思無非是給本地的這些頭面人物都提個醒,千萬不要試圖跟他們作對。而由此肖老三也明白了,為什么南邊的崖城官府會對海漢人的所作所為熟視無睹,甚至還有意包庇,除了收夠了銀子之外,大概時刻處于海漢人的武力威脅之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昌化縣城距離海漢人的駐地可比崖城與三亞之間的距離近多了,天氣好的時候站在縣城城墻上甚至可以直接看到海漢人營區的哨塔,而且據說海漢民團在本地的駐軍數量會隨著勞工投入數量的增加而同步上升,這基本就意味著昌化縣城完全被置于了海漢民團的外圍監控之下。肖老三對于這種處境也沒有什么反抗的手段,只能默默地窩在城里當作什么事都沒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