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問題還是集中在本地的投資項目和這一地區未來規劃的發展方向上,雖然顧凱在此之前并沒有做過相關的準備工作,不過憑借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要暫時唬弄一下場面倒也不是太困難。
說實話執委會現在連是否要馬上開發這個地區都還沒有作出最后的決定,根本就談不上有什么開發項目和具體的發展規劃。不過參考過去在其他地方開發港口的經驗,顧凱倒是可以隨口就侃出一大段內容來。
顧凱花了兩個多小時回答各路人馬所提出的各式問題,到中午午飯時間才停了下來。這個時候顧凱很久違地感受到了嗓子的干啞,這才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一次性說過這么多話了。
借著吃飯的工夫,顧凱與馬力科又進行了一番商談,溝通一下對香港島項目的具體看法。相較于顧凱回答提問時的假大空,馬力科對香港島項目的看法顯得要實際許多“這個地方拿下來之后,一方面可以擴大現有的貿易量,讓更多的大明商戶參與進來。另一方面,軍方也需要在珠江口附近水域有一個規模較大的軍港,以作為今后攻略大陸的跳板。愿意投錢進來搞港口基建的商家,我們可以給他們一定的優待,例如今后進港靠岸,租賃倉庫,裝卸貨物的優先權。以此類推,他們愿意把錢投在哪個方面,就從相應的方面給予他們一定的回報。這些人并不在乎要掏多少錢,掏的錢會被我們拿去干嘛,他們只是單純地在乎回報,所以只要告訴他們,在我們這里投資之后,能夠得到多大比例的經濟回報就是了。”
雖然海漢目前的移民政策是以吸納社會底層百姓為主,但海漢在大明所扶助的代理人卻基本都是社會上層的富商大戶和文人名仕。海漢利用這些上層人士的社會影響力,來逐步塑造出大明百姓心目中富庶、穩定、安全、公平的海漢社會體系。這樣的一套社會體系比起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大明,顯然會具有更強的吸引力,所能吸引到的移民對象也不僅僅再只是找不到生路的受災難民,大量有一技之長的工匠也會因為優厚的待遇而選擇接受海漢的雇傭。
海漢實力因為不斷補充進來的移民而壯大,這也會反過來影響那些態度搖擺不定的大明權貴,將他們進一步拉向海漢的陣營。有許多富商在去過李家莊、萬山港甚至是三亞之后,見識到了海漢的真正實力,就一改從前的觀望態度,開始積極地投身到海漢所營造的貿易體系當中。
此次由駐廣辦組織的商界考察團,便是打著投資開發香港島的名義前來。這支隊伍中有兩廣地區大大小小的商家共三十多戶,在海漢時間不長的經貿史中算得上是規模空前。
這些商戶中當然也包括了“瓊聯發”的十多家大股東,畢竟他們加入海漢陣營的時間早得多,屬于已經嘗到過甜頭的一批人,相比其他后來者更了解這種大型開發項目所能帶來的巨大回報。這些人一聽說駐廣辦要組織新的開發項目便踴躍報名參與,唯恐因為名額限制之類的東西被擠掉了參與的資格。而其他一些商家見這些大戶都如此積極,不想可知這事一定是有益無害,也就跟著爭先恐后地跳上了海漢這艘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