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海漢也因此還獲得了另外一個附加的效果,那就是在儋州的名聲相當不錯。重視文教,興辦學堂,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會受到文化界贊賞的舉措,而海漢人對文教事業的花費之大,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到。就算是沒有接受海漢聘用的那些儋州學子,也知道三亞這邊有大量的免費學堂,海漢治下的學齡兒童都能免費入學念書,而大人也有專門的識字班進行培訓。雖說還是有極少數人認為泥腿子進學堂是一種不好的做法,但多數人都還是會對海漢人的這些舉措給予十分正面的評價。
除此之外,在寧崎的主持之下,海漢還將在廣州施行的一些辦法直接搬到了儋州。比如出資舉辦賽詩會,文化論壇,畫展等等活動,并且拿出大量成本極低但極受讀書人追捧的海漢玻璃文具作為獎品,吸引文人參加。到今年年初舉辦第三屆儋州文化節的時候,除了儋州本地的讀書人之外,甚至還有人專程從雷州半島渡海過來參加,堪稱地方文化界的盛事。
當時寧崎還親臨現場,與儋州各家書院的院長談古論今,好好過了一把文人學者的癮。用寧崎的話說,光只是看到那些書院里收藏的蘇東坡等大名人的手跡,這一趟就去得千值萬值了。
1630年4月15日,大明崇禎三年三月初四,海南島西北角儋州外海。
三艘大船輕快地劃過海面,駛向儋州灣。這幾艘船外形與傳統中式帆船有著明顯差別,不但船身更為狹長,而且桅桿更高,船帆也是軟式帆布所制,其中一艘的船舷上還有一排直徑一尺四寸的活動小窗。不過附近漁船上的漁民只是抬頭看了看,就繼續做手頭的活計了,他們認得這些都是南邊海漢人的船,最近這一兩年經常都在儋州港進入,他們早就對此習以為常了。
不過這只船隊所搭載的乘客可不是像往常那樣是單純來做買賣的,海漢安全部的主管何夕和海漢民團海軍的總指揮王湯姆兩名大佬都在船上,隨行的還有整整一個加強排的民團士兵,偽裝成船員、仆從等等,作為他們的護衛。
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來實地探查儋州灣和儋州城的狀況,為年內奪取儋州可能會爆發的武裝沖突做準備。當然了,如果大家一起想想辦法,也不是完全沒有和平奪城的可能性。
“我第一次來儋州還是穿越那年,當時跟著李家的商船去立刻一趟瓊州府城,然后我心想既然已經到了這邊,索性就把該去的地方走完,于是就跟著李家的商隊,從澄邁、臨高一路走到了儋州。”何夕想起當時的狀況,也不禁有些唏噓“那時候單槍匹馬一個人跑這么遠,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我膽子是挺大的”
“膽子不大,執委會怎么敢把這么重的擔子交給你”王湯姆笑著應道。他在體制內混了幾年之后,也不再像才來時那么直來直去不懂得做人,現在也知道適時地吹捧一下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