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漢快報每十天出刊一期,每期定價只要兩角錢,單價比起海漢參考要便宜十多倍,只要有收入的民眾都能消費得起。而快報的內容定位就是各種民間八卦,山野趣事為主,加上諸多的宣傳廣告報紙的發行價格如此便宜,一多半的原因還是因為上面刊登的各種廣告攤薄了發行成本。即便是不識字的農夫、力工,到了快報發行日也會在放工后跑到茶館,花幾分錢買一杯最便宜的烏龍茶,聽茶館里駐場的讀報先生宣讀報紙上的內容。
這兩份報紙都是由海漢宣傳部組織編輯出版,但各有針對的發行對象和讀者群體,市場競爭并不激烈。不過像李奈這樣有閑錢的人,一般都樂于多掏幾個錢把兩份報紙一起訂下來,在研究官方政策之余,也看看海漢民間的各種動向。
李奈按照自己的習慣先拿起了最近一期的海漢參考,七天前出版,不過這期報紙送抵廣州的時候他大概已經在南下途中了,正好沒有看到。頭版標題新聞是澎湖移民踴躍參軍,刻苦訓練海陸并進,李奈大致看了下內容,是講述從北方南下的新移民在抵達澎湖的移民基地后,有許多青壯男子都為了報答海漢的救命之恩而選擇了報名加入民團,而當地駐扎的民團海陸兩軍都有,于是都各自吸納了一部分新兵進行培訓。
文章中既沒有寫出明確的新兵數量,也沒有訓練的具體內容,基本都是官方文筆,流于表面而并不會點出重點。一般人看過之后,大概只會接受到一些作用不大的信息,諸如北方移民正在遷入澎湖,當地有民團軍駐守等等。
但李奈從中卻注意到兩個隱藏在文章中的信息,一是從北方遷入的移民規模估計不小,如果只是小打小鬧地招募幾十個兵,這種消息的份量肯定還不夠登上官方媒體的頭版頭條;二是當地駐軍就地訓練新兵,而非送回勝利港的民團軍訓基地培訓,這說明當地的駐軍權限極大,亦或是有比較大的兵力缺口需要盡快填補,李奈個人認為可能是后一種情況海漢人要在臺灣殖民,自然需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駐守新殖民點,如果能夠就近調動人馬,顯然要比從三亞千里迢迢調兵過去更為便捷省事。
在這篇新聞稿下面,還有一篇篇幅不長的評論員文章,署名是“天山奇石”,李奈知道這是寧崎在官媒上的筆名,當下便接著看了下去。文章中主要是講述海漢移民政策對于拯救大明戰爭難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為海漢執委會的仁慈舉動歡呼的同時,也對大明目前內外戰事不斷的狀況表示了擔憂。
李奈注意到結尾處筆者提到“大明目前所遇之困境,并非只是外敵內患同時作亂之果,實乃現行政體之天然弊病,無藥可解。海漢援助雖可緩其一時之痛,卻無法治其病根。北方之亂,尚無法展望其終結之日。天下樂土,只在海漢治下之地。”
這段文章的評述簡直可以用“大逆不道”來形容了,不過以海漢今時今日在南方的影響力,就算再加十倍的大逆不道,官府也只會當作沒有看到。海漢人把海南島已經經營成了國中之國,難道福廣兩地的大官們真的看不到嗎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對此視若無睹,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憑大明這塊招牌已經無法撼動海漢,冒然招惹海漢反倒會給自己惹一身騷。而且如今的福廣兩省官場上,有幾個穿官服的敢發誓自己與海漢一點利益瓜葛都沒有得罪海漢人就等于是跟自己過不去,跟銀子過不去,跟周圍的同僚過不去,誰會愿意去出這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