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于錢天敦來說,驅逐了臺灣島上的西方殖民者僅僅只是特戰營完成了一項既定作戰任務而已,而且這個任務的實施難度比預計的小得多,兩場仗打下來,特戰營的傷亡數字只是堪堪突破兩位數,攻城戰能夠保持這種戰損水平絕對算是低到不能再低了。不管是人員損耗還是實際的軍費開支,其實都要比錢天敦在戰前的心理預期低得多。
軍委對這次作戰的戰功核定可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能不能趕得上下個月周年慶期間一年一度的公開嘉獎儀式都難說,但錢天敦倒不是很在意這些官面上的儀式,反正該加官進爵的時候肯定少不了自己的一份。他現在已經開始在策劃完成對臺灣島的軍事占領之后下一步的行動方向了。
在軍方將臺灣作為目標之前,執委會是將北擴的方向定在了浙江沿海,以便能夠加速從北方引進移民,但后來出于種種客觀原因,最終還是由軍方做主修改了原本的發展計劃。后來的事實證明軍方的一力主張的確是對的,海漢并沒有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拿下了臺灣島的控制權,而反對派所擔心的攻臺部隊可能會因為攻城乏力而陷入長期戰爭的狀況并沒有發生,僅有的兩場攻城戰波瀾不驚,基本都是單方面吊打對方。
當然了,能打出這樣的戰績,負責指揮臺北軍事行動的高橋南功不可沒。如果換做錢天敦親自指揮,也未必能比他進行得更順利,這個大膽的任命的確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也為今后軍方大膽任用歸化民軍官積累了經驗。
在完成了臺北地區的行動之后,錢天敦認為是時候將行動方向重新調整,回到之前的計劃之中。按照海漢一貫的發展策略,對大明的控制和滲透主要是通過掌控其疆域制海權來實現,因此在浙江方向的落腳點選擇上,軍方依然是以近岸的大型島嶼為主要考慮對象。
從海南島到珠江口香港島,再到福建海峽的澎湖以及新近占領的臺灣島,海漢跳躍式發展的每一處據點之間航程都是經過了精心的計算,確保海漢的海上運力和武裝力量能夠維持這些據點之間的正常運作。而對于下一站的落腳點,海漢軍方也早就有了打算位于杭州灣外海的舟山群島。
從航程上來說,澎湖到舟山群島的航程要稍遠于以前的幾處據點,不過這點小問題在海漢占領了臺北之后已經迎刃而解,從臺北到舟山的直線航程只有300海里出頭,與香港和澎湖之間的航程幾乎相同。而澎湖與臺北之間僅僅百余海里,這樣就可以放心地將海漢的鏈式海上控制線繼續向北延伸,而無需擔心航程過長無法及時補給或者進行支援了。
至于具體的落腳點,軍方是屬意后世中國版圖上的第四大島舟山島。這個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的島嶼是舟山群島中的主島,早在唐開元年間就設立了翁山縣縣治。到北宋熙寧年間的時候,王安石上奏朝廷要求恢復這里的縣治,宋神宗批準了這一申請,并將此處的地名更為“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