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亞帶著范迪門和寧崎,徑直前往距離火車站最近的石碌一號礦場。在爬上一段山嶺之后,喬志亞指著前方說道“前面凹下去的地方,就是礦坑了。”
范迪門一直走到礦坑邊上,才對這里的狀況一覽全貌。經過了三年的開掘之后,一號礦場已經在地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漏斗形礦坑。這個礦坑的直徑已經超過了一里,最深處的深度也約莫有十丈左右了。僅在這一處礦場中,就有大約兩千名勞工在不停地進行開采作業,每天大約有近兩百噸礦石從這個礦坑中被開掘出來。
這些礦石在開采過程中先由人工進行初步粉碎,然后運至一號二號礦場之間的粉碎加工站,用礦石粉碎機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處理,接下來便是裝運送往火車站,經石昌鐵路運往昌化的冶煉車間。目前石碌有一大二小共三個礦場,每天開采的礦石大概能夠裝滿兩個貨運專列的車皮。
雖然在范迪門眼中看來,這里的生產規模已經相當驚人,但海漢自身卻對這里的生產效率并不滿意。隨著昌化的冶煉設備和人員逐漸到位,產能已經逐漸提升上來,而石碌礦場的礦石產量卻是受制于現有的開采手段,如果再只是一味加大勞動力的投入,對產量的提升效果其實已經很有限了。
目前工業部已經在試制蒸汽動力的機械挖掘設備,待未來投產之后,一臺機械挖掘設備的生產能力至少相當于上百名礦工,屆時才有望讓礦場的采掘速度得到大幅提升。不過這類機械設備的造價和后期使用及維護的費用都便宜不了,采礦的成本到底是降低還是上漲,現在還不好說。
當然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海漢目前的鋼鐵產量在南海地區來說肯定算是首屈一指了,荷蘭人在巴達維亞等殖民地的鋼鐵產量連其十分之一的份額都達不到。不過以范迪門的眼光見識,也很難體會到海漢需要大量鋼鐵來建立工業社會的用意和長遠打算,只是出于本能地感受到雙方會因此而在諸多領域拉大實力差距。比如在軍工制造方面,雙方的差距除了科技之外,同時也跟鋼鐵產能直接掛鉤,海漢能為自己的軍隊大面積列裝威力強大的火器,充足的鋼鐵供應就是必要條件之一。
在一號礦場走馬觀花地看了一下礦坑內的生產狀況之后,天色便已經暗了下來。石碌這邊因為是純粹的生產場所,生活條件就遠遠比不了昌化港了。好在喬志亞下車之后便命人去做準備,晚飯的餐桌上有剛獵回來的鹿、野雞和野兔,昌江里撈的魚,以及本地栽種的一些蔬果,伙食倒也還算豐盛。住宿也還算過得去,這里與所有的海漢聚居地一樣,都有給首長臨時居住的專門場所,范迪門也就繼續跟著享受高級待遇了。
第二天一大早,范迪門便被尖銳的汽笛聲從睡夢中驚醒,他翻身起床,到窗邊向外張望,見遠處通往礦場的道路上已經有了成群結隊的勞工,看樣子是準備上工了。范迪門看看天色,心道這礦場應該算是這些天造訪過的地方中最早開工的一處了,這些海漢人著實是勤奮。當然他是有所不知,這里的勞工大部分都是囚犯,所以勞作的標準要比其他地方嚴苛得多,每天從天色蒙蒙亮到太陽落山這段時間,苦役們都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度過,吃喝拉撒全在工地上,根本不會有睡懶覺的機會。
當天上午范迪門在喬志亞的帶領下又參觀了另外兩處礦場,并且觀看了礦石粉碎機的工作狀況。看到這種能夠將頑石壓碎的大型機械,范迪門再次對海漢人的創造力佩服得五體投地。不過他也看出這種機械的原理與他先前見過的壓榨甘蔗和油料作物的榨汁機類似,只是礦石被軋碎后不會出現液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