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門之所以要研究這其中的來龍去脈,主要還是為了弄明白海漢人的行事習慣和考慮問題的方式。在他的前任科恩總督領導東印度公司期間,對海漢的政策顯然存在著諸多的嚴重失誤,前期對海漢缺乏足夠重視,放過了將其消滅于萌芽階段的機會;中期料敵不足,在沖突中數次敗在海漢手下,導致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力量大受折損;后期應變乏術,在與海漢的談判中沒能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以至于嚴重影響到東印度公司在東北亞地區的貿易運作。
范迪門上任之后面臨著戰后重建的諸多問題,但他還是特地抽出時間赴海南島考察,為的便是盡可能多地掌握海漢的相關信息,以便在后續的交往中能對海漢的意圖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范迪門現在也不求能逆轉形勢壓過海漢一頭,但至少能在雙邊談判中不要顯得太弱勢,特別是未來南海貿易聯盟這個商業組織中跨國貿易規則的制定過程能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不至被海漢吃干抹凈一點還手之力都使不出。
海漢在施政方面的老練表現的確是讓范迪門有些驚訝,對海漢了解越多,他就越發感到這個群體的實力深不可測,除了極為高明的貿易手段和強大到幾乎無敵的武裝力量之外,沒想到海漢人對于如何管理好一個國家也有著明確的規劃。從目前走訪的這幾站來看,海漢在海南島上的統治基礎的確已經算是相當牢固,立國也說得上是水到渠成的舉措。
在花了兩天時間對儋州城周邊的諸多鄉鎮進行了巡視之后,考察活動才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對本地頗具特色的書院進行訪問。儋州一向文風興盛,是海南島上書院最為集中的地區,也算得上是三亞開埠之前的文化中心。諸多的書院為儋州培養了大量識文斷字的知識分子,而這其中有不少人都在近幾年里投效了海漢,因此執委會也一向對儋州的文教事業十分重視。這次主管海漢文教事業的執委寧崎巡視儋州,就專門安排了兩天時間,用以巡視本地的書院。
寧崎走訪第一家書院是儋州本地赫赫有名的白鹿書院,這間興建于北宋年間的古老書院,僅在大明統治的兩百多年間就已經出了六七十位舉人,這幾乎是在每三年一次的鄉試中都會有人中舉的頻率了。這樣傲人的成就也讓白鹿書院成為了整個瓊州島上首屈一指的教育機構,甚至還有不少學子從大陸跨海來這里求學。
海漢最初入主儋州的時候,這間書院還是比較矜持的,并不愿意放下身段與海漢在文教方面進行合作。不過在后來黃子星擔任山長的忠明書院被海漢以平叛剿匪之名連根拔除之后,白鹿書院也跟本地其他諸多書院一樣選擇了轉變態度,部分接受海漢在文教方面的安排。
海漢對書院教學的安排主要還是出于政治宣傳的需要,要求在文化課之余加入對海漢各種大政方針的學習。這種要求可不單單是部署學生自行研習的課外作業那么簡單,而是要在書院中開設專門的課程,由海漢從三亞派遣專門的教師過來授課。
海漢安排的這種課程有許多結合實際,針對年輕人制定的宣傳內容,趣味性遠遠超過搖頭換腦背誦四書五經,開課之后便迅速俘獲了年輕學子的注意力。而這個編寫課程的工作,便是由寧崎負責統籌并指揮完成的,他在穿越之前就是大學教師,對于年輕人的想法還是比較了解的。雖然這個時代的環境大不相同,但有些東西卻是與生俱來的,比如說知識分子對參政議政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