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村里的村委挨家挨戶地發雞蛋過節,大伙臉上洋溢著笑容,何梅梅舉著大喇叭說“每一戶人家三只雞蛋、三只雞蛋。”
村里一共102人,每戶人家發3只雞蛋也不過是40斤的事。可是這40斤雞蛋卻讓整個村到處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上下一片喜滋滋的。
端午后養殖場攢下了一批雞蛋,蘇葉把這批新下的雞蛋送到了省委單位,作為新農村的建設成果展示。農村有了成果
蘇葉和何梅梅一大清早開著車出發去c市,把一筐滿滿的雞蛋送進省委單位。何梅梅親熱地說“李秘書,這是咱們村的土雞蛋,又大又香,帶一批給你們嘗嘗鮮。”
李秘書有些咋舌,沒想到蘇葉帶來了這么多雞蛋,他由衷地夸贊“你們村的成果出得還挺快的。”
現在雞蛋很金貴,市里的供銷社不常有供應,想要搞點雞蛋吃很不容易,何況是那么多的雞蛋他聯系單位食堂采購了這批雞蛋,雞蛋八毛錢一斤,他把八十塊交給了蘇葉。
這一天,省委單位破天荒地做了雞蛋炒韭菜、雞蛋炒西紅柿、各類炒雞蛋同志們吃得非常香,還以為單位終于發福利了,知道內情的同志對張英微微一笑表示敬意。
“老張,這咋回事”
張英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這就是那個紅薯試驗村的農業成果,養了幾只雞除蟲害,幾個年輕人的小打小鬧而已。下次我讓他們注意注意影響。”
同事連忙開口,“哎老張,你這可不厚道了。”
“能有啥影響,這些年輕人有沖勁兒、肯踏踏實實干事就是好樣的,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生活樣樣不落,這不挺好的嗎,后生可畏”
張英只是笑笑,不說話。
蘇葉不僅送了雞蛋過來,還特意送了一只雞給他們,李秘書按照高于市場的物價買了下來。雞肉燉成了雞湯,領導回到辦公室就可以喝上雞湯。
張英把一半分給了李秘書,兩人分食了雞湯。雞肉的滋味十分鮮美,讓人感受到久違的幸福。
李秘書頭一次感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成果竟如此香甜,“蘇同志真不錯的,很有想法,如果農村都像上溝村那樣自給自足,老百姓的日子能幸福很多”
張英喝完了雞湯,評價道“不錯是不錯,但不能那樣高調。”
上溝村的模式很難復制的,它的問題處理起來很麻煩,偏偏張英又是個不怕麻煩的人,他放下湯勺說“我得想想法子。”
一周后,張英去了京城出差,找了他以前的老領導。
六月份,炙熱的夏風送來谷子的清香。
三月份的時候,蘇葉向機械廠訂購了一批農業生產機械,包括收割機、拖拉機、推土機。這些機器花了近伍萬元。附近十里八鄉也僅有上溝村有這樣的經濟條件,買得起這種大型機械。
夏天雨水豐沛,五天一場大雨、三天一場小雨,何梅梅慶幸地說“還好咱們村買了收割機,要按去年那個速度,恐怕要被折騰得夠嗆。”
一旦碰到糧食豐收季,收割機的作用尤為凸顯。原本需要1000個人干的農活,一旦用上收割機只需要原先十分之一的人手配合就可以收完谷子。剩余的勞動力可以繼續照顧養殖場。
收割機第一次下田干活的時候,全村人都圍在田埂稀罕地看著這個大家伙,心中充滿了驕傲。
“我們村是全縣第一個有收割機的村子吧”
其他人紛紛點頭,不用說那肯定是,清溪縣的財政困難,哪里有錢買這些農業機械
“我活了那么多年都沒見過這樣的東西,今天算是開了眼界了。”
“爸,媽,你們看它還會給谷子脫粒,收得好干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