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老文吏所說,當時很多人已經被燒成了焦炭,面目全非,完全分不清楚誰是誰。這部分人的死因根本就沒辦法準確判斷,而其他一些因為各種各樣的緣故,保存得稍微好一些的,則由府城派來的仵作一一檢查,但仍然是以經驗推算為多。
也就是說,出錯率非常高。
“這個案子最詭異的地方是,起火當夜沒有一個人聽到這里發出慘叫聲。”老文吏眉頭緊鎖,指了指附近的民居,“其實當年,這兒附近還是有幾戶人家的,只是后來出了這個事兒后,那些人才陸續搬走的。按理說,不應該什么都聽不到。”
眼見老文吏還在從破案的角度看問題,安父趕緊制止他“已經十年了,就算當初可能留下一些線索,放在如今,不可能了,什么都不可能留下來了。”
“可是”
“我不是被邀請過來破案的,我是來找墳頭的。你直接告訴我,當年的那些人被埋在哪里了。”
老文吏面露難色,最終猶豫著指了指廢墟。
安父一臉的茫然“啥意思不是,你們把受害者都埋在了案發現場”
這個操作,著實是有些出人意料。
但這就是事實,也是為什么老文吏一大清早就把安父往案發現場帶的原因。
被滅門的這家人其實并不是什么特別富貴的人家,他們家的人多純粹就是因為能生,且遵守父母在不分家的習俗。
在這個案子里,最年長的死者已經九十八歲了,據說生養了十幾個孩子,當然女兒肯定都出嫁了,而留在身邊的兒子又分成了八房。之后,兒子生孫子,孫子又生娶妻生子
這年頭成親生子的年歲都很早,據說在案發之時,這家人已經是六世同堂了。
而按照家境來說,不算富貴但也確實不窮,放在梁曲縣就是典型的中等人家。
“主要是沒人收尸,他們一家子都沒了,倒是有幾個遠親,還有姻親什么的,但這事兒太嚇人,反正到最后是官府出面辦的后事。當時的縣太爺還因為這個事兒,被上頭記了一筆,還未滿任期就一病不起,后來好像是病逝了”
老文吏很努力的解釋了,總結一下就是,因為某些客觀的原因,不得不把人埋在了案發現場。
安父無言以對。
“不對,還有其他人”老文吏突然想起來了,“這家人當時雇傭了幾個仆婦幫著做事,三個還是幾個來著,后來被各自的家人帶走了。還有就是,有兩個客人正好暫住甄家”
老文吏還在絮絮叨叨的說著,安父已經走向了廢墟,目光落在了早已破敗不堪的殘垣斷壁。
很快,他就發現了位于廢墟之中的墳地。
可能是因為辦后事的人不夠盡心,或者干脆就是這么多年來無人祭拜,墳地里亂糟糟的不說,很多墓碑都已經倒了,甚至有些地方連墳包都塌了。
作者有話要說我懺悔,我有罪qaq
一寫到滅門慘案我就忍不住想到e
臨時給他們改了個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