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瀾蹲下去摸了摸冰面“好漂亮啊。”
非常漂亮,光潔如玉,一片銀盤的閃亮模樣。
祁尋春“可不是漂亮嗎新技術,二氧化碳制冰,連帶著隔壁的幾塊冰,全是這個技術。”
叢瀾抬頭,詫異“誒”
她隨身攜帶的神奇小空間里,最初就是這個技術,后來隨著時間的變化,里面也經過了數次的更新。
叢瀾不太了解具體的科技,但看上面的系統日志,冰面是越來越好的,主要體現為她在里面已經快要六種四周全了。
現實里她還不行。
“什么是二氧化碳制冰”
“有什么區別嗎”
一群孩子嘰嘰喳喳地問著。
祁尋春“這個啊,我給你們找個專業的過來。”
她左右看了看,讓制冰師團隊的人來給孩子們講解。
現在大部分冰場用的都是氟利昂等人工合成制冰劑技術,或者就是氨制冷劑技術,弊端除了污染環境以外,其實也有著冰面制作困難、不穩定、存在安全隱患等。
早在19世紀就出現了二氧化碳制冰機,這么多年來不斷發展,國外的這個技術已經算是比較成熟了,只不過在運用上存在問題。
isu不用,是因為他們不行。
張簡方用,是因為前幾年他就通過天津大學的該技術研究團隊,聯合企業進行了校企體育部門的合作,針對花滑場地進行專門的研究配置,去年就有了很大的進展。
他很想在首體改這個東西,就是一直沒有機會。
得知首鋼這邊要搞新場地,張簡方第一個舉手同意。
二氧化碳制冰技術不只是可以用在冰面場地上,其他領域也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不過這個就不在張簡方感興趣的范圍了。
“節能40,而且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好處。”制冰師笑著說道,“冰面控溫誤差可以在05c。”
叢瀾鼓掌“漂亮”
其余人“哇塞”
花滑賽場的冰面厚度與溫度,isu是有技術標準的。國內舉辦的賽事里,制冰技術團隊早期都是邀請國外的人,現在陸續換成了國內的公司團隊,c這些年的冰面也做得極為漂亮。
但很多人都會忽略,冰面的均勻,也是有標準的。有的賽場邊緣冰面軟,有的冰面溫度參差不齊,這些對運動員都是有影響的。
一整個冰面的溫度差,isu的規定是15c,但新技術下可以保證最高與最低的溫度差只有這個標準的三分之一。
而且還可以確保每個角落的硬度是均勻一致的。
二氧化碳制冰技術與隔壁滑雪的人工造雪技術是一樣,一直都被國外壟斷。
天津大學算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熱泵技術的,校企合作也是他們習慣了的章程,針對花樣滑冰做研究,不算難,難的是落地。
技術可以,應用存在問題。
制冰師開始給大家講述為什么這個技術很難,三分設計七分施工,關鍵還是要看怎么落在實處,整個制冰系統的鋪設調試以及后續的運用,都有著層出不窮的問題。
制冰師“速滑就用不了這個,他們的冰面太大了,暫時我們沒辦法做。”
但未來肯定可以,冬奧的科技含量會越來越高,現在已經專門成立了相關的研究課題,也有專項資金支持,相關從業者必然會望風而動。
“哇,好神奇”
“那是不是說我們訓練就更方便啦”
“好強哦”
叢瀾“會很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