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孟師傅的新出品,她都要試試看,自己倒是先成為了三食堂西點窗口的忠實顧客。劉阿姨也特別喜歡,還買了給女兒帶回去,可能喜愛甜點是女人的天性吧。
幾位男同事雖然也覺得不錯,但到并沒有那么熱愛,只有李兵這個特例,他好像就沒有什么不愛吃的。葉甜覺得,他就是愛說愛笑、愛熱鬧、愛折騰、愛生活的人,什么事兒都有他,哪里都有他,但是又不討人煩,這也是一種本事吧
同樣,孟師傅做的蛋糕、面包在學生里也很受歡迎。食堂的定價是按成本定的,所以比外面好一些的蛋糕店要便宜。
第一天營業,孟師傅沒敢做特別多,誰知道被學生迅速搶光了。很多沒搶到的,還很遺憾。第二天孟師傅加大了量,結果還是全賣光了,看來真的是很受歡迎。
孟師傅笑逐顏開,覺得自己做的點心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也證明以前開店倒閉,并不是自己做得不好,可能只是真的不善長經營。隨即他又嘆了嘆氣唉,可能自己真是打工命呀
周末,葉甜給小歐補課,學習了一個下午,晚上小歐想葉甜留下吃飯,他也想趁機學做菜,這個他可是期待很久了呢。
葉甜告訴他,做菜如同做人,做廚師要從洗菜、擇菜的基礎做起,并不是簡單把別人準備好的食材炒一下,就算大廚了如果不練基本功,不從開始掌握每種食材的特性,就無法把它的特點和美味挖掘出來。
其實,無論做什么事,也都是一樣的道理,從來就沒有什么一蹴而就。只有經過時光的洗禮,經過歲月的窖藏,才能收獲馥郁芬芳。
加上房東阿姨,他們三個人一起坐在小板凳上慢慢的擇菜,夕陽從廚房的窗子照進來,溫暖而美好。
葉甜看了一下房東阿姨家里現有的菜,剛好有一塊豆腐,冰箱里還有一瓶酒釀,就決定做隨園食單中的“蔣仕郎豆腐”。
首先,需要將白嫩的豆腐切成厚厚的方片,用豬油雙面煎成金黃。因為房東阿姨家沒有現成的豬油,她就從豬肉上切了一些肥肉,先煉制出豬油,再用豬油煎豆腐。
之后,把海米,小蔥段也一起放進鍋中煎一下,加入生抽,鹽等調料,稍稍燒一會,翻動一下,菜就做好了。
隨園食單是葉甜最近買的一本書,清朝的袁枚所著,記載了清代乾隆年間江浙一帶的美食。葉甜知道這本書后就趕緊買了下來。她很喜歡作者“烹天下美食,品人間至味”的態度。
他還說“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葉甜也很喜歡豆腐,它本身沒有濃烈的味道,全憑烹飪它的人,賦予它各種變化。
而且她也從中學了好幾道新的菜式,其中有一道“梨撞蝦”看著特別清爽,她還推薦給了孫師傅,讓他去嘗試做一下。
葉甜一直覺得,對于下廚這件事。她打心里熱愛。她認為,做菜的過程,貴在用心,要順應食物的特性,一步一步的慢慢來,如果什么東西都一股腦的扔到鍋里,那就是去了烹飪的意義。
而且,心里有愛,做菜的時候滿含愛意,做的菜也是有感情的,吃的人也能吃得出來。
人間煙火,是讓她覺得非常溫暖的一件事,她也愿意用美食去溫暖她身邊的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