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二種說法,是說慕容部的鮮卑人“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薇氏”,二儀就是兩儀,指陰與陽,三光就是日月星辰之三光,這個明顯是要有很高漢文學修養的,而且單從慕容的漢語意思來看也是不通的,而且鮮卑是一個胡人部落,所以這顯然是假的,是當時的人為了拍慕容馬屁的說法。
那么我們來看看剛開始慕容部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在莫護跋死后,他的兒子木延成為慕容部的首領,號稱左賢王,明顯的,他們采用了匈奴人的官號,可見慕容部早期更多地是接受了匈奴文化的影響而不是漢文化,他們的祖先也是和匈奴人雜居的,直到木延之子涉歸擔任慕容部首領時,他們才受封為鮮卑單于,他去世后,慕容廆接任。
大家注意一下,我說的這些慕容部的首領,只有慕acssotcfeaiothrefotcdncgieairotectionotdatacfeaiot03de8c43d1b8oteai160rotecteda個人用了慕容姓氏,這里是點一下,后面我會提到這其中的理由。
三第三種說法,就是鮮卑大可汗檀石槐分鮮卑為三部,而慕容就是中部大人的官名,那么是不是中部的慕容大聯盟向東移動了呢那么如果真的是慕容大聯盟向東移動,為什么在公元260年左右的時候,慕容部卻是最弱小的一支鮮卑呢
檀石槐死后或者死前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么突變那么慕容大聯盟東遷時,東部最強的鮮卑大人是誰當然是宇文大聯盟或者說東部聯盟的各位大人們會怎么對待慕容大聯盟呢他們會怎樣爭斗怎樣廝殺起來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慕容部不得不大轉移了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么慕容部到底是不是中部大人慕容大聯盟的后裔呢而慕容部又到底是不是繼承了中部大人慕容的名號呢
這所有的疑問,接下來,我會慢慢討論
第四種說法,這是一種令我很驚奇的說法,也是史學界的一樁曾經迷惑大家很久的奇案。
而我也將為大家用自己的思考來解開這個謎底,現在大家先看一下
自慕容部的首領涉歸在生養了兩個兒子慕容廆和吐谷渾后,就用他周邊的兩條河分別為他的兩個兒子起了名字,那么這兩條是什么河流呢
一條是今天的西拉木倫河,一條是老哈河也就是土河,而這兩條河就是西遼河的南北兩支。
遼河主流上游老哈河匯合西拉木倫河后,稱西遼河。西遼河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臺河口分為南北二支。
而這個遼河流域也就是慕容部早期的活動地區。
那么我們來看看,蒙古語中對這兩條河,是怎么稱呼的
西拉木倫河在當時被稱為饒樂水,與蒙古語黃水或者潢水發音相近。
老哈河在當時被稱為烏候秦水,與蒙古語土河的發音相近。
而我們早期的學者大部分是以蒙語或者女真語來判斷史書的,因為蒙古語的確繼承了一部分東胡語系的成分,但是畢竟不是正宗的鮮卑語,而語言的變遷在我國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這個我們先不討論,我們先看下去
饒樂水的發音就是慕容廆,蒙古語名字稱為若洛廆,與繞樂為同音異譯,而吐谷渾,吐護真,托紇臣,則都是烏候秦水的同音異譯。
那么史書上到底怎么記載的呢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看下當時對西拉木倫河和土河的記載,當時分別叫它們為什么
西拉木倫的河的稱謂,順便說一下,因為史記內容過于繁雜,我這里就直接告訴大家當時這些書籍對西拉木倫的叫法了,如果有人需要詳細的內容,可以課后私下找我,都是有確切史料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魏志鮮卑傳引魏書鮮卑疆土云鮮卑其地東接遼水,西當西域,嘗以季春,大會于作樂水上。這里是叫作樂水。
后漢書鮮卑傳的記載是饒樂水。
方輿紀要中把西拉木倫河稱為弱落水,澆弱水,澆水
而西拉木倫又是什么意思呢
西拉蒙古語sira或者sara黃或者潢
木倫蒙古語uren河
那么弱落水當時的發音是什么sara-kha或者
sira-uren
土河當時的叫法
魏志鮮卑傳引魏書鮮卑疆土云烏秦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