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托紇臣水
toghosun
唐書土護真水
toghosun
烏秦候水蒙古語的發音也是toghosun
也就是說,按照蒙古語
慕容廆就是sira-kha
吐谷渾就是toghosun
而這些發音和當時的鮮卑語是不是相同的呢為什么這里指出的蒙古語和弱落水的發音如此相同呢難道蒙古語完全繼承了鮮卑語
慕容廆是不是sira-kha或者
sira-uren
吐谷渾是不是toghosun
吐谷渾我們今天就不去考證了,以后說吐谷渾的時候再說吧。
我想我們先不要馬上下結論我們再來看一段史料
晉書慕容氏載記慕容廆傳云慕容廆字弈洛環
哦,原來慕容廆的字才叫弈洛環,字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明白,小名才是真的,而弈洛環就是弱落水的諧音,也就是說如果慕容廆當時還沒有被冠以慕容這個族長名號時,他就是廆,跟他的父親涉歸,祖父莫護跋一樣,游牧民族是沒有姓的,廆才是他的名,那么加上的小名,弈洛環,也就是弱落水,我們完全可以叫他為弱落廆,
那么這種奇怪的語法,有沒有現代的近似語法,我本來是把這段刪掉的,因為太過復雜,也很容易被攻擊,但是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是可以一起討論的
譬如河南人,大家知道燕在河南有很多政權,很多人就留了下來,而根據考證和我親身的體驗
我發現
如果你娶了河南人的女兒
她的名字或者小名叫蘭蘭的話
那么他們稱呼你就是
蘭蘭女婿
你的老丈人跟別人介紹你的時候,就是蘭蘭女婿
而不會說我的女婿
或者我女兒的丈夫
久而久之,我們甚至以為弱落廆就是慕容廆的發音了,這種謬誤這大概就是一直困擾我們所有史學家的痛苦之處。這是我的獨家之言。
也就是說,一旦當時16歲左右的弱落廆繼承了涉歸的位置,成為慕容部的首領,那么大家要怎么稱呼他應該就是慕容廆吧,而不會是慕容的廆或者慕容的弱落的廆,然后再加上慕容內部人的叫法和外族對慕容首領廆的叫法,讓這一個弱落廆和慕容廆就從此混淆在了一起,久而久之,以訛傳訛,反而倒成了許多歷史學家之間爭論的鴻溝了。
而蒙古也就是室韋,公元311年時稱為失韋,魏書上有記載,我就不復述了,他們都是東胡語系,也就是說,蒙語和鮮卑語是很相似的,鮮卑也是從大興安嶺那邊慢慢遷移過來的。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用蒙古語,通古斯語,土耳其語來作證,土耳其語被許多史學家引用來和古代匈奴的語言做對比。
然而學者們對于用現代滿語,蒙古語去判別附會古代的語言,很多時候是有不合理的,因為語言的變遷甚至語系的變化都會產生誤解,那么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的對不同時代的史書進行對比,然后根據當時的語言和留存下來的其他語言綜合來做判斷,接下來的考證我會使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