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公元前238年末,秦王下令發兵攻燕。
拿到軍令的王翦將軍,直接從邯鄲揮師抵達燕國邊境。
秦軍的鐵蹄隆隆出動之時,來自南方的消息也抵達了咸陽。
呂不韋來到后院時,趙維楨正在樹陰之下備課。
天氣剛好,她就將長案與書卷統統搬到了院子里。趙維楨面前攤開了五六張紙,更遑論擱置在長案一角還沒來得及翻閱的內容。
這架勢,說是把小半個書房搬過來也不為過。
呂不韋上前,往長案上一瞥“新的蒙書”
趙維楨點頭,將手中的文章遞給呂不韋。
后者正襟落座,拿過來定睛一瞧“李卿的手筆。”
“他字好。”趙維楨理所當然開口,還不忘記往長案邊示意“這里還有趙高和胡毋敬的手筆。”
在歷史上李斯、趙高與胡毋敬,受秦王命,做倉頡篇、愛歷篇以及博學篇三作蒙書,包含識字、律法與基礎知識等等方面內容,為秦國官方的蒙學書籍。
這位胡毋敬還是趙高推薦的。
別的不說,這三尊大神的字是一頂一的漂亮,用來作官方蒙書的書寫典范再合適不過。
“不韋覺得,有三字經與千字文作蒙學識字足以。”不韋掃了一眼李斯的作品,而后出言“編寫新的蒙書,從中作補充即可,何故全部推翻寫新的”
“我可沒全部推翻,這只是語文課的內容。”
趙維楨一本正經地從長案一角抽出嶄新的書卷“命趙高整理的。”
呂不韋翻開來一看,是密密麻麻如同蝌蚪一般的陌生文字。
“此曰數字。”
趙維楨解釋“拿來作算術也好、記賬也罷,速度比小篆快了不知道多少。秦央他們那批工匠已經開始先行使用了,工匠們都說再做計算時,要方便太多呢。這些可放在數學課上配合著算盤教。”
呂不韋頓了頓。
先秦時代的人自然不明白什么是數字,也不懂趙維楨口中的“算盤”是什么這可是東漢時期才出現記載的計算工具。
但從邯鄲起,趙維楨就沒少搗鼓新鮮玩意,拿出來后還一個比一個有用,呂不韋早就見怪不怪了。
“維楨說語文,是指言語、文字,不韋懂得。那這數學又指什么”呂不韋問“可是算術之學”
趙維楨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算術、圖形以及歷法等等,但凡與一二三四五相關的都在內。”趙維楨說著,又示意呂不韋往那一摞書本方向看“不止是語文和數學,還有自然科學、道德健康,以及音樂美術和體育舞蹈。”
呂不韋“”
看向那一摞厚厚的書籍,呂不韋委婉道“咸陽學堂,開的是蒙學吧”
趙維楨一挑眉“蒙學要上六年呢,君子六藝嘛,一個也不能落下。”
呂不韋還能說什么
他只能在心中給自家小女兒文茵努力加油鼓勁了她親媽說的這些東西,除了體育舞蹈文茵還算擅長外,其他的大概是一個也不行。
趙維楨見呂不韋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就知道他想到了文茵。
“反正德音文茵馬上就要畢業了,也輪不到他們。”趙維楨說“我得先培養好教書先生才行。”
培養教師,大抵需要一兩年的時間。等到雙胞胎小學畢業,這套新的教科書就能正式推行。
所以
在應試教育上卷起來吧,小崽子們
要知道咸陽學堂可是國都的官學,能考進來的不是天才兒童,就是家庭花了大把時間培養的公卿后代。各個都是天龍人當中的天龍人。
你們不帶頭卷,誰來卷
聽到文茵不用多幾門吊車尾的課程,呂不韋略放下心。
他放下手中的書卷,從袖中抽出來一份帛書“壽春來的信。”
壽春那就是楚國來的。
趙維楨略一思索,就明白了情況。她接過帛書“可是楚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