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可否把李相國的奏章,給微臣一觀”
一名三十多歲的年輕官員,上前拱手說道。
留下來的幾個人,除了錢明渡之外,其余的三個人都是生面孔,剛剛說話的那名年輕人叫做周必明,由陸州刺史剛剛調任中書侍郎,中書侍郎雖然只是一個虛職,卻是天子近臣,權力不大,但影響力很大,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能做中書侍郎的人,一定是皇帝的心腹,而且這也只是一個過渡,有了機會,皇帝肯定會加以提拔與重用。
周必明并不是趙詢的太子府老人,他之所以被趙詢看重,完全靠的就是自己的能力。
周必明性格嚴肅、耿直,不拘言笑,但心胸大度,公正無私。
與周必明同姓的另外一個人,想來大家不會陌生,那就是周青,他們兩人不管是人生還是性格,都是非常的相似,同樣的出身貧寒,但卻生了一個好腦子,讀書厲害,不到二十便是中了進士,周青是狀元,周必明則是探花,同樣的少年成名,也同樣的因為性格耿直,敢于直懟皇帝,最后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引起皇帝的注意。
不同于周青這個憤青,只要跟人交流,一言不合,便要頂上兩句,周必明這個人,言語不多,有些沉默寡言,要么不說,說了就一定會說重點,不說廢話,懟人也是一樣,要么不懟,一旦開了口,那就是直接把你頂著下不了臺。
中了進士之后,名次靠前的人,一般不會立即外放地方,而是會留在豐京,出任一些清閑官職,這些人都是吏部,乃至是皇帝的重點考察對象。
當時,趙智宴請這批進士才子,酒到中途,突然有感而發的說道“天下讀書人,還是幸福的。”
趙智只是喝了一點酒,隨口說說罷了。
周必明聽了之后,當即大聲說道“臣,一路北來,數千里之遙,徒步一月有余,何其苦矣。”
趙智笑著說道“這點苦,與功名利祿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哪里想到,聽到這句話,周必明竟是嚎啕大哭起來“嶺南、山南、劍南三道之地,讀書人何其多矣,每年赴京趕考之人,乃至千人之眾,但得中者寥寥無幾,今年整個嶺南道,與臣同來豐京趕考學子,三百二十五,但是僅臣一人得中,他們數千里之遙而來,數千里之遙而去,年年如此,何其苦矣”
周必明的這番話,頓時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眾人幾乎都是傻了,這樣的話,他都敢當著皇帝的面去說,不要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