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阿根廷對于工業化的渴望在必隆時代達到頂峰,60年代蓬勃發展,70年代后極速衰落,阿根廷國內現在對于工業化建設也是有很大基礎的。
對于大多數戰后新獨立的原殖民地國家來說,加快工業化進程并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成為鞏固與維持獨立的經濟前提。
50年代開始,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工業化的浪潮,圣赫塞也從中獲取資金、技術和市場,與其他新國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貿易聯系,出口規模也在增加,這是從雷恩軍工時代打下的小小基礎,美蘇負責拆解非洲的英法殖民地,圣赫塞成為其中小小的軍火供應商和廉價工業品者。
在出口額來看,拉丁美洲的分量上升了,整個拉丁美洲的本土品牌少,語言文化統一,非常適合阿根廷開拓市場,但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公司和品牌在拉美地區的強大統治力,這是美國佬的后花園。
現在阿根廷公司也在全力開拓拉美市場,仍然只能吃點邊邊角角,同時面臨比較大的貿易保護主義。
這幾年的阿根廷工業化取得一定成果,對墨西哥,智利,玻利維亞,中美洲,還有巴西、烏拉圭、秘魯、哥倫比亞、巴拉圭的出口,已經做到了比較大的規模,這是一個僅次于美國和歐洲的龐大市場。
去年年底,圣赫塞在省政廳把新組建一批新的工業化集合起來,叫工業化推進委員會,并為此專門修了一棟辦公大樓。
委員會下面有科學技術引進廳,電力工業廳,基礎建設廳,交通運輸廳,對外貿易廳,農業發展廳,機械工業廳,汽車工業發展廳,石油化工廳,能源工業廳,冶金工業廳,礦業廳,化學工業廳等,這些辦公廳規模都比較大,而且集中在一起可以讓辦事效率提高。
這些辦公廳也都組建了一批比較有競爭力的國營公司,在推動工業發展的同時,也利用自身優勢,建立優勢工廠,引進歐洲技術和二手工業設備。
這些國營工廠既是引進新技術的平臺,也是市場經濟中有力的競爭者。
在拉潘帕省高歌猛進的同時,阿根廷國內很多依賴貿易保護和補貼以維持其經濟地位和力量的工業寡頭和大農場主們遭受不小的打擊。
在布蘭卡高效率的競爭體系和物美價廉貨品沖擊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買辦消失了一大半,汽車走私商破產的破產,逃亡的逃亡,阿根廷國內勢力迎來了新一輪洗牌。
這對代表大地主和買辦寡頭的科爾多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軍頭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這嚴重削弱了他們的力量。
阿根廷軍頭為什么實力強大,很大原因上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他們大多數是地主,買辦出身,代表了中上層的利益。
長期以來,阿根廷國家力量對比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破壞的力量過于強大,這也導致軍事活動停不下來,經濟發展大環境無法穩定。
圣赫塞本人出身商界可以算是左右逢源,從政時間不算長,由他組建的拉潘帕省政廳成員相當多的科恩財團管理層,這不僅改變了人們對保守勢力的傳統認識,也開創了阿根廷商界精英集體轉戰政界治理地方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