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1g直升機是阿古斯塔在50年代末啟動的首個自主設計的大型運輸直升機項目,其目標是為滿足意大利軍方對重型運輸直升機的需求。
去年10月19日,a.101g首架原型機在卡斯蒂納科斯塔完成首飛,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項目,但是傲慢的奧古斯塔公司并不愿意與美洲的小老弟合作,而是打算自己量產。
a.101g直升機可容納36名乘客或5000公斤貨物,機身后部有一個大型裝載坡道,兩側有兩個大型滑動艙門,最大速度為每小時241公里,航程達到402公里,是一款相當有發展潛力的直升機。
但也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被認為動力不足,而且還沒有訂單,一臺都沒有,哪怕像西卡雷直升機獲得幾臺都沒有。
阿古斯塔倒是想高價出售成品,但是阿根廷空軍并不愿意購買這樣的實驗品,如果是聯合開發,阿古斯塔又不愿意,所以與意大利的兩場合作都失敗了。
相比之下,由兩大直升機合并而成的法國宇航工業擁有更成熟的直升機技術,如正準備量產的sa330美洲駝直升機,這款是se3150云雀1的升級版,還有sa341小羚羊直升機。
且法國與阿根廷無直接地緣沖突,還與巴西佬有一點矛盾,是圣馬丁飛機的理想合作伙伴,但因為引進的價格過于昂貴,包含引進技術的情況下,單架直升機成本約120萬美金,最低起訂量是20架,價格太過昂貴。
法國的合作要求是阿根廷全款采購20架sa330美洲駝才能夠輸出技術和設備,并共享安第斯山脈氣象數據,變相為北約提供南美戰略測繪情報,這個要求過高,內閣并沒有批準,畢竟阿根廷國庫里有點小錢也不能亂花。
第三個方案是從美利堅引進uh-1b休伊直升機,這款剛剛量產4年的直升機性能出色。
但需要附加各種條款,量產組裝價格也極為昂貴。
比如生產制造過程需接受中情局監督,成品禁止出口,單機成本100萬美金,休伊公司對直升機核心專利進行封鎖,并強制捆綁后勤體系,最低購買成品零部件組裝50架,且不允許出口核心技術,因成本問題廢棄。
最終圣馬丁飛機在資金壓力下,決定采用三三制模式,即1/3的整機進口,1/3的散件組裝,1/3進行逆向自研,降低技術轉讓成本。
在圣馬丁飛機的計算下,能夠讓美洲豹計劃研發總成本從原方案4200萬美金壓縮至2000萬美金。
三三制方案包括進口10架蘇聯米-2整機,進口10架波蘭技術米-2的散件組裝,買10架逆向自研美利堅的uh-1a。
圣馬丁飛機首先引進部分蘇聯技術和設備,并對美利堅uh-1a直升機進行逆向工程,自主研發,科恩財團通過烏拉圭藍晶礦業和巴西普拉里國際在國際市場上采購了10架二手uh-1a休伊退役機,單架成本15萬美金,還額外購買獲得了2架uh-1b的部分殘骸。
圣馬丁飛機在烏拉圭成立了殼公司拆解uh-1a,這些二手直升機機齡超5年,剩余壽命不足2000小時,進行二手翻新后,開始進行一比一繪畫圖紙,逆向開發。
同時圣馬丁飛機以uh-1a逆向工程為基礎,通過南非軍火商獲得貝爾204b原始設計手冊,耗資25萬美金。
在獲得蘇聯許可后,阿根廷從波蘭購買米-2散件組裝,耗資600萬美金引進10架米-2直升機,引進生產設備和部分技術,簽署了牛肉換圖紙協議。
波蘭提供的米-2組裝件中,主減速器齒輪硬度不足蘇聯原廠三成,美洲豹團隊被迫引入捷克斯洛伐克hc-2變速器圖紙,用牛肉出口權和盧布換取波蘭工程師私下幫忙修正米-2齒輪參數,高價挖走了幾名年輕工程師。
圣馬丁飛機與新科恩重工,雷恩軍工,恩科電氣,拉潘帕省國營工廠等多家公司合作,在布蘭卡市西部的圣羅莎市建立了7家核心工廠用于美洲豹計劃。
圣羅莎市成立圣羅莎航空工業園,圣馬丁飛機在這里組建了七個大型工廠,圣羅莎大學成為智力支撐機構。
圣羅莎齒輪廠解決波蘭散件缺陷,完成高硬度齒輪定制加工。
圣羅莎傳動系統廠負責仿制hc-2變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