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大國的崛起,首要的是足夠的實力,實力的強大是成為大國的基礎。
唯有國家的力量才是真理,否則擁有再好的東西也會被別人搶走。
但一個大國最終被國際社會承認為大國,又不僅僅是自身實力的問題。
南美第一次出現了不受巴西和美利堅控制的區域聯盟,標志著門羅主義在南美南部的部分失效。
借越南戰爭分散了美利堅的注意力,加上北約的內部分歧,美利堅沒有明面上反對煤鋼共同體的成立。
越南戰爭將持續消耗美利堅八成的戰略資源,奧格蘭獨立后,巴西勢力衰退到巴西高原以北,阿根廷很有希望完成巴拉那地區的區域整合。
蘇聯的勃列日涅夫就更不可能搞事情了,他還在繼續穩固權力。
勃列日涅夫鞏固權力的方式倒是和圣赫塞差不多,推行干部穩定政策,政變后清洗赫魯曉夫派系,重用軍工復合體和地方黨魁,如烏斯季諾夫、謝爾比茨基等大佬。
強化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與軍工,用太空競賽轉移國內矛盾。
當然圣赫塞的方式復雜的多,用地方軍隊洗掉了軍政府,然后把軍隊職能轉向國防現代化,這是關鍵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后來建立技術主導的文官內閣,逐步清洗必隆正義聯盟,清除高官級必隆和地主教會成員,安插布蘭卡系官員。
打壓激進聯盟,合并不妥協激進聯盟,吸納中產階級技術官僚。
從土地改革到廣域市改革,省份合并,內閣改革,完成從布蘭卡到科恩內閣的蛻變,財政改革,以及建立超級集權內閣。
本質還是在于工業化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也依靠重工業推動市場化發展。
蘇聯人的曖昧態度也證明國家實力才是一切的根本。
蘇聯希望阿根廷用更多的糧食和礦產支付技術轉讓,重工業設備出口,甚至可以秘密給阿根廷的導彈技術升級。
蘇聯崛起,特別是新華夏的崛起迫使美利堅開始調整全球戰略,這兩個真正有分量的大國,在口頭上支持了阿根廷,比起德法支持的分量都還要重一些。
戴高樂通過支持巴拉那聯盟,希望能讓美利堅在南美變得分散一些,減輕北約對法國的壓力。
就和戴高樂承認新華夏差不多,多下點注罷了。
龍蝦戰爭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借口,現在的法國人確實還是有點說話的分量。
作為回報,法國資本可以在阿根廷增加投資,軍工合作也更加全面,阿根廷將在未來五年采購更多法國的工業設備和軍工技術,法國工業界將獲得更多阿根廷合約。
道達爾能源被允許在內烏肯地區開發頁巖氣資源,比索和法郎也將擴大結算規模。
法國還援助正在開發的氫彈技術給阿根廷,加速了阿根廷的氫彈計劃,提供了一種不同于蘇聯和新華夏的思路。
法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美蘇公開資料,獨立推導出輻射內爆泰勒-烏拉姆構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