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蕓花這才想起來自己還沒和弟弟說力氣變大的事,便一邊干活一邊將剛剛說給余氏的話又重復了一次。
“太好了”陸榕洋眼睛亮晶晶的“這樣阿姐就不會總是生病了吧”
陸蕓花心軟了一片,輕輕的捏捏他軟綿綿的小臉蛋“快去看看豆,可別烤黑了”
蒸籠被翻出來,索性就把攤子上所有廚具都洗了一遍放在太陽下曬著。陸蕓花擦了擦臉上的汗水,紅暈從雪白臉頰上暈開,就像天然的腮紅,給她增添了幾分嬌憨之氣,像個不諳世事的小小姐。
曾經二十五歲剛剛抬起爐子擦了一遍小小姐陸蕓花把臉頰邊被水潤濕的發絲向后攏,十分懷念自己干脆利索的短發。
現在器具都被收拾好了,她準備做發面最重要的東西老面種,老面種也叫面肥,從前沒有干酵母的時候,人們做發面都靠它。
現代人做面食很多時候選擇用酵母,因為用老面種發面還有個絕對不能忘的麻煩步驟調堿,如果堿多蒸出來的面整體發黃發苦,堿少則會發酸,沒有用酵母便捷。
但是老面種有它自己的優勢。
用了老面種的饅頭吃起來比酵母饅頭更軟更香,酵母饅頭第二天會變硬,老面饅頭則不會。
老面種也比酵母容易保存,用得越久越好,依稀記得在小當家里有一集比賽面食,黑暗料理界面食大師拿出了使用一千年的珍貴老面種,雖說有幾分夸張,卻也說明老面種對于蒸類面食的重要性。
陸蕓花盛了些面粉,用篩子細細地篩出來一盆幾乎沒有麩皮的面,先是找了兩個木盆洗凈,一個放到太陽下暴曬,在另一個木盆中撒了少許面粉拌入水,只要剛好能成團沒有干粉便好了。
太陽不多時就把木盆曬得暖呼呼地,陸蕓花拿出面團,把它們撕成小塊放進去,蓋上一塊干凈的、專門用來蓋面不怎么透氣的布,把木盆放到靠近灶火、暖烘烘的地方。
自然界天然存在酵母菌,在這種有意識的發酵下,這些天然酵母菌很快便會從一小點培養出很多很多。
只要相似步驟每天一次,重復個四五天,隨著加入的面和水也來越多,面種也就做好了。
還要五六天,總不能就這樣干等著,除了饅頭還需要一種帶湯的面食
陸蕓花坐在陸榕洋旁邊,看著灶里的木柴燃起火焰,慢吞吞地磕著黃豆,尋思著做個什么湯面。
清水面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一缸好醋還可以只調個鹽、醋、辣椒做一碗拌面,但現在她沒有辣椒,手里的醋也陽春面、蔥花面不行,她沒有那么多油來嗆蔥花,也沒有大量的醬油
“該做什么湯底呢”陸蕓花一只手撐著下巴,眼神放空喃喃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