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結束了。
歷時將近四個月的時間的亞文內拉內戰,最終的收尾相比起詩人們善于謳歌的那種奇跡般的勝利,顯得有些有氣無力。在西瓦利耶、奧托洛以及帕德羅西這一系列關注這場戰爭的外國人眼里,它的結束看起來莫名其妙。
亞希伯恩二世所領導下的亞文內拉南方聯軍,空有如此龐大的兵力,卻在幾乎沒有發起多少致命攻擊的情況下,就被一支直到最后總人數也沒有超過他們的劣勢軍隊給俘虜了。
后世的史學家關于這段歷史的記載總是以簡要概括直接說成是“由于亞希伯恩二世的無能”,但我們親身經歷過這場戰爭的人能夠明白,他已經做了他所有能做的事情。
受到其思考方式和心理因素、以及現實中的人望和政治斗爭等種種因素影響,亞希伯恩二世一開始所擁有的選擇就是極少的。
他既不擁有民心,甚至就連貴族也不盡是站在他的一側。人民是被強迫加入到他的旗下,而貴族只是因為短時間利益的天平朝著這一側傾斜。歸根結底,愛德華他們為此作了相當充足的準備,從艾卡斯塔戰役以來就一直培養的北方軍精銳,加之以戰前的演講吸引來的更多民心。而與此相比亞希伯恩二世由于未能夠意識到兩人的想法已是如此不同,并且內心中仍舊認為愛德華并不膽敢反叛自己,從一開始就未曾做任何的準備,甚至直到道沃夫博格被攻下,他也才勉強說服了南方的三位大公。
這場戰役當中,亞文內拉的南方聯軍當中唯一稱得上是準備充足的,就只有那位事先預見了這一點的奧托洛皇帝,所派遣出來的重步兵團了。
這也是我們為什么總是以北方“軍”和南方“聯軍”作為區分的原因,相比起北方軍相對完整而統一,南方人是由一大批心懷鬼胎的人因為暫時的共同利益而站到了一塊兒而這也正是北方軍一開始的著眼點所在。
偉大不可一世的拉曼帝國開國皇帝曾有言“唯有愚者妄圖以戰爭解決所有問題。”,他的這句話雖是指的一國的外交政策,但觸類旁通,用于戰爭本身上面亦可通行。
我們在之前引用洛安人戰敗的歷史時也曾提及此事,總而言之即便在最初擁有優勢兵力的時候,北方軍的重點戰略也僅僅只是利用這份力量作為談判資本,努力離間瓦解南方貴族,而非主動求戰。
從情感上和切實的需求雙方面,愛德華或者說亞文內拉都打不起一場流血過多的戰爭,但假如不以這種方式的話愛德華無法確認那些南方貴族都認清了局勢。
人類這種生物有的時候就是這樣矯情又固執,若非發動戰爭而是以慢悠悠的方式游說進行,怕是就算再過十年二十年愛德華也無法令南方的貴族們改變自己的想法但讓我們話歸原處。
四分五裂的南聯軍擁有許多個切入點,一旦時間拖長了局勢對于他們而言只會越發不利,這也是在最初選擇了支持他們的那位奧托洛皇帝陛下派遣出一整個萬人軍團其目的所在,這種做法與其說是協助到不說已經徹底地接手了戰爭。而奧托洛帝國如此冒險的舉動,其根本原因自然還是在于與亞文內拉貴族溝通交流過程中所見識到的他們的本質。
與其他人不同,奧托洛的那位皇帝陛下是少數知曉亞文內拉南方貴族到底幾斤幾兩的人。因而自戰爭開始他們主動介入,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地在短時間內擊潰北方軍,避免戰線延長南方人自亂陣腳。
奧托洛人很懂得戰爭,和拉曼人相比稚嫩了一些,或許是的。但作為在百年內迅速崛起的大國,他們對于政治和戰爭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與敏銳的嗅覺。
然而就好像北方軍一側一早做好了的準備卻被當頭一棒一般,現實就是如此,在遭遇敵人之前你只能夠盡可能地完善自己的計劃它們或許會奏效,但更多的時候不會。到頭來除非是徹底不對等的戰爭,沒有什么預先準備的計劃能夠完美地運行。多數時間人們只能夠在進行的過程當中極力地完善,確保一切繼續向著自己最初的目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