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時分起了一場薄霧,盡管在太陽出來以后就很快散去,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像在預告著夏季即將步入尾聲。
歐羅拉的夜晚溫度降得很快,但不似在濕潤南方度過的夜晚冷氣會一陣陣侵襲,干燥的北方只需要掛起擋風的篷布,再在內里生上一團火,就可以保證一夜的暖和。
新買的鏟子尚且沒有派上用場,但大小斧子倒是用處多多。
興許是與北方四島地區相近因而有所來往的緣故,在本地鐵匠鋪購買的斧子手感令洛安少女想起了受丹拉索文化嚴重影響的亞文內拉。
數個世紀以來善用斧子的斯京海盜們在鍛造斧頭上面的工藝傳承十分出色,盡管如今的世人常認為他們就是一幫貧苦的樵夫隨便拿了自己伐木用的斧頭上戰場,但實際上北方四島精工制作的戰斧品質和手感都不會比刀劍更差。
伐木用的斧頭通常都不會開利刃,因為利刃切肉合適,對付堅硬的木頭卻會更快損壞。反之用相對更鈍一點的刃加之以厚實的斧面塑型,依靠質量命中木頭的時候可以咬進去很深。但這種做法的缺陷是運用于戰斗之時會導致你揮出一擊以后難以控制,因而戰斗用的斧子都會刻意鍛造得更薄更輕,并且打磨得如剃刀般鋒利。
在波魯薩羅入手的這一對斧子介于兩者之間,屬于嚴重受丹拉索文化影響的人所鍛造出來的典型。小斧相當輕盈且鋒利,劈用來點火的小樹枝非常好用,而大斧則加厚了一些,令砍樹還有分開較大柴火的效率更高。
不過斧子還不是新買的裝備當中最令洛安少女感到驚喜的。
只是買下來放著你永遠不會知道它的完整優缺點,很多東西沒有真正拿去用都不會明白那些細節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因為是亨利買下來的,在當初入手的時候米拉只注意到了帳篷下擺的區別。而在這兩天實際開始使用營帳以后,她才意識到了整體上的截然不同。
北地旅人所用的營帳,與南方的帳篷還有軍隊所用的類型,一眼看上去最直觀的區別就是它在營帳正中間尖頂的地方開了個打洞。
這自然是有其道理的當篝火在營帳內部點燃以后,看著煙氣順著從頂部的洞排出,你不需要是一位賢者都能立刻恍然大悟。
在秋冬季節露營過的人都明白篝火的重要性,橘黃色的火光在冷天里不僅能夠加熱食物暖和身體,還能令人的情緒緩和,不至于整個人因疲憊而崩潰。
但在營帳內部點起篝火,煙氣若是無處流通的話反而會嗆得內里的人咳嗽不斷,整夜不得安眠。
所以過去在露營的時候篝火基本都是設置在外面,這一點與本地的軍用帳篷類似。擁有完善后勤一大堆馬驢騾車的軍隊,通常會帶上鐵制的烤火架這種東西用來燒柴還有處理食物。而他們的營帳也會帶一個可以用兩根木桿子支撐起來的廊廳部分,需要用火的話就在這兒解決。
但考慮到空間和載重等一系列問題,這顯然不是小規模團體的旅人又或者冒險者們可以擁有的。再加之以北方苦寒的天氣,篝火的最佳設置位置顯然是靠近夜里入睡的地方而非帳篷外圍,這樣才能在睡覺的過程當中足夠的溫暖。
由此誕生的便是這種優秀的尖頂帳篷設計,展開是一塊大扇形布料的帳篷一側是可以關上的重疊開口。正中間的地方帶有套環,取三或者四根長木桿互相依托插在地上形成框架,然后套環套在木桿頂部,下擺的地方再用地釘固定好,防止風從縫隙中鉆入,一個內部空間不小的營帳就被設立了起來。
篝火設置在圓形營帳的正中心,而人就躺在稍遠一點的圓圈外圍。嗆人的煙氣會順著頂部的開口排出,而熱量則會被保留在營帳之中,溫暖著人們的身心。
在熟練者手中這種營帳建立起來消耗的時間不會超過15分鐘,有馬車帶著長桿子上路的話只會更短。但貼著森林旅行,即便沒有帶木桿子,要找尋框架用的材料也十分簡單。地廣人稀的歐羅拉地區森林地面上總是有很多枯死的樹木,人們撿都撿不完。所以扎營時連砍樹都不需要,只需要在地上物色一下合適的尺寸,然后用小斧把可能會刺破篷布的多余樹枝削掉,用腳步丈量好距離插進泥地里就可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