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是幸事。”
唐不離眼眶一酸,緊緊地擁住了祖母。
這個外剛內柔的老人還是沒能撐過嚴寒的冬日,于雪夜安然闔眼,駕鶴西去。
唐不離的天塌了。
七
老太太下葬后,唐不離的心也仿若缺了一塊。從此世間再無人為她遮風擋雨,她只能自己磕磕絆絆學著長大。
仆從來問她,后街房舍中那一整面墻的墨跡該如何處置。
唐不離才想起來周蘊卿留下的那半篇賦文,道“重新刷白便是。”
仆從領命,唐不離又喚住他“等等。”
仆從轉身,唐不離想了許久,嘆氣道“別管了,留著吧。”
她也不知要留著這面墻作甚,或許那滿墻狷狂的文字中有鎮定人心的力量,又或許僅僅是因為涂抹掉太過可惜。
那篇賦文旁征博引,氣勢磅礴,若寫完,定是萬世傳頌的杰作。
唐不離沒想到,周蘊卿高中探花的第一件事,就是回來找她。
莫非,周蘊卿是回來炫耀報復的
畢竟她當初自恃矜傲,趕走周蘊卿的語氣太過直白了當,不夠圓滑委婉,容易傷人情分。
對方是前途無量的朝中新貴,而她則是家族式微的落魄孤女,除了揚眉吐氣的奚落外,她實在想不出周蘊卿還有別的理由登門。
越想越心虛,她索性讓管家將府門關上,避不見客。
然而已經晚了,探花郎立侍門外,非要見她一面。
唐不離沒有法子,只好強撐氣勢,硬著頭皮出門見他。
探花郎一身紅袍,面如冠玉,長身而立,沒有絲毫不耐。
不可否認,有那么一瞬,唐不離被他脫胎換骨般的俊俏清朗驚艷到。
她很快收斂心思,戒備道“你想干什么”
她不惜用兇巴巴的語氣掩飾此時的心虛忐忑,周蘊卿有些訝異。
然后他緩緩攏袖,清朗道“鄉君資助深恩,周某沒齒難忘。今衣錦還鄉,特來拜謝。”
說罷行大禮,一躬到底。
恭敬的態度,給足了唐不離臉面。
唐不離如同一拳打在棉花上,滿腔戒備化作茫然。
周蘊卿說的每個字她都聽得懂,但組合在一起,她卻是不懂了。
她當初資助他的那些銀子,他不是沒帶走么何來的資助深恩
八
周蘊卿鋒芒初露,成了新帝麾下的紅人。
即便是狀元郎初入朝堂,也得從翰林院編纂做起,唯有周蘊卿直接提拔去了大理寺。
他是個節儉到近乎苛刻的人,常年只有春秋兩套官服以及幾套會客的常服輪換著穿,不穿壞絕對不裁剪新的。
是以新帝賞賜的珍寶以及朝廷發放的綾羅無福消受,一應差人送去了唐公府,美其名曰“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那些綾羅綢緞都是宮里的上品,著實好看,然而唐不離也著實難安。
她幾次想拒絕,周蘊卿只有一句“我用不上,鄉君若不喜,可變賣贈人。”
總之,就是不愿收回去。
唐不離實在忍不住了,問道“你為何要對我這般好難道就因為,當初我花錢雇你抄書”
周蘊卿頓了頓,從書卷后抬起眼來,道“鄉君每月命人悄悄贈予紙墨書籍,助我科考及第,此等大恩,周某銘記于心。”
“每月紙墨書籍”
唐不離終于發現了不對周蘊卿報恩似乎報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