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宴會定在七夕之時,牛郎織女相會,觀若與晏既分別,倒是正好可以見證旁人的歡悅與愛慕。
地點便設在上林苑中,他們可以在上林苑中四處活動,各個入口處皆有人守衛,以免混進一些不該混進來的人,或是縱了人到宮苑里去。
住在行宮之中的人原來便不多,晏既前往博陽之后,人便更少。
她們也要照常過節,在水榭之中設了晚宴。
周圍并無著華麗服裝的歌女與舞女,卻有盡力妝飾了的彩衣宮娥,游走在園中各處,倒也算是難得的風景。
今日園中有許多晏氏的士兵,如觀若、李媛翊與藺玉覓之流,都是曾經在軍營中生活過,照顧過傷兵的人,并不覺得有什么。
而李夫人的態度也同樣落落大方,聽過觀若與李媛翊同她談起這些事,也是連連稱贊。
最為不滿的,只怕還是晏淳。不過她對于觀若所做的事慣來都是這樣的態度,觀若也不會特別在意她的想法。
今日的主角并不是水榭中的她們,便是用著晚膳,說笑之間,也總是將注意力放在周圍人身上。
用罷晚膳之后,晏淳要去周圍逛一逛,邀請了李媛翊一起,觀若便侍奉著李夫人坐在水榭一旁觀魚。
隔著水,還能望見不遠處岸上的情形。為了讓今夜的主角能看清彼此的模樣,院中各處都點著從百姓手中高價購置而來的彩燈。
既為了今夜之用,也找了由頭幫助了戰后的百姓,是兩全其美之舉。
李夫人看到這些花燈,看起來也很高興,“上一次看到這樣多的花燈,仿佛還是很多年前的時候了。”
觀若只以為她說的是戰亂的這些年,“國中狼煙四起,雖則四處都是苦難,可該到節慶之時,只要戰亂并不是在眼前,百姓們還是會出來歡度節日的。”
苦中作樂,也是百姓的韌勁與生命力。
“我記得去歲上元之時,我和明之都在廬江城中。蕭大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我同明之甚至還一同觀了燈。”
那時只覺得未來飄渺不定,哪里能夠知道,還能有這樣的時候呢
李夫人笑了笑,“明之是最喜歡上元節的,從小便是這樣。每年上元,無論在哪里,都嚷著要出去觀燈。”
她思考了片刻,“我竟想不起來,我上一次在上元節時出門是什么時候了。從我嫁給明之的父親,仿佛便再沒有過了。”
觀若下意識地想問一問這是為什么,驟然想起了萬麗稚,怕問起來反而引發了李夫人一些不快樂的回憶,便只是沉默了片刻。
轉而道“說起來今日是七夕,應當乞巧穿針,炸巧果,雕花瓜送到您那里去。我實在笨手笨腳,并不會做這些。”
李夫人待她從來都是很寬和的,“這也算不得什么事,當年我也不會做這些,不也好好地養兒養女走到了如今”
“于一個女子而言,在世上走一遭,得到旁人的承認與理解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是否做了一些,自己覺得問心無愧,值得銘記的事。”
“阿若,在這一點上,你做的比我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