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輝引暮色,孤景留恩顏。
夕陽西下,滿天霞光,如夢似幻。李承志站在鎮夷城的南門外,孤影狹長,有如釘入地面的標槍。
城外雖只有他一個人,但城頭刀槍林立,寒光閃爍,立滿了甲士。而左右兩側的城墻之后各有甲騎一旅,以備不時之需。也莫說是人了,便是跑過去一只兔子,當即就能有數十騎將其攢射成肉醬。
也不怪李孝先如此小心。
這兩月以來,鎮夷與西海突然就多了許多生面孔,有的自稱是酒泉百姓,來此探親。有的則稱是羅鑒、元鷙的舊部,冬日時兵敗逃散,潰入漠北,如今委實無以為計,才來歸附。
更有甚者,竟還有趕著駝隊的胡商。
好在李承志早有預料,提前就做了許多安排。凡來歷不明之人,皆是就地扣押,而后再驗明身份。
只因如今是戰時,凡河西各州、各郡、各縣早已戒嚴。除軍隊之外,哪還有可隨意出境的百姓。
而如羅鑒,元鷙舊部,即然能在荒無人煙的大漠活過一冬,又如何活不過盛夏
再不濟,也早就該逃到已被朝廷收復的六鎮,而不是自投羅網一般的跑來西海。
而如胡商,更是令李承志又氣又笑。
李松占了敦煌之后便封死了商道,若是交易,也只是以西域所產之物,向西域胡商換糧或是換牲畜,其余諸如珍珠、玉石、異寶之類一律不換。胡商也更不可能冒著殺頭的危險繞過敦煌。
諸如此類,竟如過江之鯽,前赴后繼,絡繹不絕。李承志自然知道這些皆是奸細無疑,自然是該審就審,該殺就殺。
審來審去,竟全是朝廷的繡衣使者。由元澄庶長子,也就是新任繡衣直使元順自各州征召于京,而后經雍州西安繞過秦嶺,自宕昌入吐谷渾,之后又翻越祁連山,專為探西海軍情。
此乃人之常情,一點都不用奇怪。包括西海也一樣,已有不少細作潛入關中、六鎮,甚至是京中探聽消息。
李承志甚至已經知道,此次朝廷不但送來了李始賢與李承宏,更是將元澄與高肇也一并送來,頗有些負荊請罪的意味。
但他總覺得有些不對勁,似是有大事發生,且是壞事。思來想去,卻殊無頭緒,也就以為可能是日夜操勞,精神恍惚所致。
不過李孝先頗為盡職,不待他提醒,就將護衛力量增加了數倍。凡李承志出行,哪怕只是出城一步,也有一營士卒護駕。便是正常予城中上衙下值,身側至少也有一隊幾乎武裝到牙齒的甲士。是以才有如此之象
往南約一里外,隱約可見十數個黑點,正向北奔來。其后拖著一道煙塵,仿佛長龍的尾巴。
越來越近,已能辯的清為首之人就是李承學之時,李承志才放下望遠鏡。
知道二哥等在城外,李承學更是將馬催的如離弦的箭一般。若非麾下坐騎皆是千里挑一,險些追他不及。
“蠢貨還不慢些這般急,你是要撞墻不成”
身后一聲急喝,李承學猝然醒悟,忙一靳韁。但等馬收住勢,已然離李承志不足十丈了。
“二哥”
李承學跳下馬,又撓了撓腦腦,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辛苦三弟”
李承志回了一句,往后張望。只見十余騎皆如李承學一般灰頭土臉,僅憑臉,哪能認得出哪個是李始賢,哪個是李承宏。
好在父子皆是身高腿長,待一下馬,便被李承志認了出來。
李始賢歸心似箭,若非他屢次催促,李承學焉敢將馬催的如此之急。但等看到心心念念、牽腸掛肚的嫡子,李始賢忽然又生出了幾絲愧意。
分別還不足兩年,西海卻如滄海桑田,白云蒼狗,變化之快令他猝不及防。
這全賴李承志雄才大略,勵精圖治,才有如今之局面。慚愧的是,他這父親卻無半分助力。
李始賢九死一生,受盡磨難,險死還生之際都不曾紅過眼。此時望著那張面如冠玉的臉,卻忍不住眼眶一熱,鼻子一酸。
看李始賢虎目含淚,李承志也是感慨萬千,五味雜陳。
其余不知,對于李始賢,他還是了解幾分的,是絕到不能再絕對的古人心態在他心目中,估計闔府上下,包括母親郭玉枝在內全加在一塊,也抵不過自己一個。
如今再看李氏基業漸成,他這個族長、家主、父親卻不曾出多少力,自然百倍交集,感慨萬千
感嘆之余,李承志施施然的就往下一拜“孩兒不孝,讓父親受苦了”
“跪個鳥毛你是想一頭磕死為父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