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時覺得,他們班同學大多數都是很聰明的,只不過很多人心思確實不在學習上,他問對方一道題對方不好意思拒絕只能認真想絕對不是想不出來,只是不樂意花時間而已。
高考分數并不代表著什么,他們班當時有個男生二本還沒達線,經常被老驢叫到教室后面罰站,可畢業沒幾年,他都接受學校的專訪了,說他是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上學的時候品學兼優等等等等。
紀時他們這種熟悉對方的人都很想笑。
但對方剛畢業之后就進入了新媒體行業,做美妝和傳媒方面的產業,發展得特別快,是行業里赫赫有名的人物。
這就是擅長和不擅長,或者說,是興趣。
紀時自認為是那種腦子不夠活絡的人,情商也不夠高,其實就算他回到高中,就算他考上一個好大學,未來其實依舊是迷茫的。
但他也不去想那些事情,未來不確定就由他不確定,他只抓住自己能掌控的未來。
紀時順著對方的思路走,成功弄清楚了那道題的解法。
“謝了”
他又把筆記本飛回去,被對方精準地接住。
紀時注意到,對方課桌上好像放著3,這會正一邊看著電視一邊笑。
紀時沒被他影響,自己看自己的資料。
物理和化學讓他有種急迫感,但紀時心里又很清楚,不能太急,越急越是什么也做不到,反而輕輕松松地做題有時候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他好歹是在進步,只是和數學、英語這些科目的進步相比,物理化學的進步實在是太緩慢了。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紀時上初中的時候物理化學就不算拔尖,雖然也不算差,但初中的時候兩門科目都簡單,他基本上也能維持班級前五的水平,可他很清楚,和那些他真正擅長的科目相比,他物理和化學兩科還不夠強。
他上初中和高中的那幾年,正是蘇省教育改革比較密集的一段時間。
他們并非32模式的第一屆,也并非第一屆考小四門的,但是他們的得分標準和上一屆還是有細微區別的。
中考也是一樣,紀時初二的時候聽說中考物理120分,化學100分,到了他們那年就改成了物理100分,化學70分,而且他們還考了小綜合他們的中考試卷由各個地級市出卷,每個市的標準都不盡相同,但紀時覺得,中考的改革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高考的一種反饋,否則無緣無故沒有改革的必要。
他不能因此著急。
紀時覺得,他要相信自己的付出,相信自己的努力總能得到回報,紀時他現在像無頭蒼蠅似的找不著方向,那他也是一只努力過了的蒼蠅。
說不準哪天他就開竅了,接著就開始橫掃四方。
不過說實話,一整晚都在做自己不會的題確實挺煎熬的。紀時看完課本和試卷后就開始做題,專挑自己不會的題做,他主要是受了這次月考的刺激,畢竟月考考場上他不會的題目確實挺多的。
有幾分鐘,紀時真的有把數學卷子打開的沖動,他想增強自己的自信心,不然一直做不會的題目人真的會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