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時的名字貼上院系獎學金的時候,幾乎沒人敢相信他大一竟然掛過科,畢竟數院不是別的地方,能在數院拿獎學金不牛逼,反正天才們總有拿獎學金的各種本事,但能在掛過科之后再拿獎學金,那絕對也是神人級別的。
最重要的還是紀時在學習上的收獲,能夠得到結果的學習才是快樂的,也是支撐他的動力所在,他前兩年幾乎都是以一種孤獨的狀態去學習,但這一年,他一只腳邁進了原本屬于天才的領域,也讓自己繼續在數學這門學科上向前進。
紀時也有點被自己鼓舞到了。
和同院系的其他人相比,他的基礎并不是很好,甚至是比較差的那一批,他也以為自己哪天會撐不下去選擇轉系,可他沒有,他堅持下來了,所以相比較入學那時候,現在的紀時算是如魚得水。
他依舊以大一的狀態每天出入圖書館,但和大一不同的是,他現在的心情更愉快了。
這是學習賦予他的動力。
慢慢地,紀時這個名字也開始被同院系的其他學生提起,在他們看來,紀時是突然之間發力的,明明對方不久之前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名字,但在大三的第一篇論文被錄用之后,紀時在大四連續發了兩篇論文,論文質量很好,錄用的刊物在國際上都小有知名度。
所以在其他人口中,紀時也漸漸成為了“天才”的一份子。
這其實是不了解情況的人對于天才的誤解,紀時在京大這種地方,即使他不是天才,別人也會以為他是天才,一旦他收獲了成果,也被認為是“天才”的“靈光一閃”,可他們看不到天才背后付出的努力,反而會覺得“京大數院啊,能考進去的本來就是牛人,發幾篇論文不是正常嗎”
對于這種觀點,紀時一般當聽不見,畢竟解釋多了也沒什么用處。
更讓他開心的是自己努力的成果被認可這件事。
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他也感覺到自己的頭發日漸減少,唯一慶幸的是,他們家沒有禿頭基因,而他的同學有些是有的,和他們走在一起的時候紀時還顯得挺年輕的。
他的高傲在這里已經盡數體現了。
不過紀時有一個不錯的習慣,那就是他基本不熬夜,有什么問題盡量在白天解決,反正熬個幾天也未必有用,雖說數學挺吃靈感的,不過紀時覺得,有積累才有靈感,如果沒有前期積累,靈感也不可能蹦出來。
當然,非熬夜不可的時候也沒辦法。
紀時之前寫了篇論文,那篇論文花了他一個多月的時間,論證過程寫了不知多少頁紙,研究的過程中紀時不知多少次想薅光自己的頭發再一把火燒掉,之前掛科都沒讓他這么焦慮過,但是論文會,臨門一腳就能有結果偏偏憋不出來這事也讓他很憋屈。
但他終究還是搞出來了。
所以對于紀時而言,大四這一年可謂是光輝燦爛,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京大的校園網上,bbs上也開始出現紀時的名字。
“數院紀時學長的論文你們看了沒我只想說一句臥槽,那到底寫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