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紀時這個人平時不太問事也沒有爭權奪利的興趣愛好,可一旦他某位學生有這種趨向了,他老人家不知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他總能找上那個人,問一聲最近研究什么了,有什么進展,大家一起"探討探討",結果探討著就會讓學生產生"我這么菜怎么好意思折騰""我的理想不是為數學事業奉獻終身嗎",慢慢地一個個也冷靜下來了。
紀時敢說,也能說,因為他是實打實的靠本事積累的話語權。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研究者,紀時這一生都在和數學打交道,即便到了晚年,他依然會有成果出現,其中也不乏對于三大世界級數學難題的解析,紀時是在這些難題被解決的過程中作出貢獻的一員。
畢竟他是一個數學家。
有誰不想摘到皇冠上那顆最閃亮的鉆石呢沒有誰能抵擋住這種誘惑,這是數代數學家在努力奮斗的一件事情。
終干,在他69周歲這一年,紀時拿到了數學界最重要的大獎之一的獎,這是他和丑國一位數學家共享的獎項,兩人的研究領域不同,但彼此之間有重疊,也有合作,畢竟獎不限年齡,拿獎的老頭兒不少,這些人的很多研究成果是在年輕時候做出的,紀時和他同屆的獲獎者都屬于一直有成果的類型。
但這的確是紀時所能拿到的最高榮譽。
他其實沒想過自己可以拿這個獎,畢竟獎的歷屆獲獎名單都是數學界赫赫有名的大佬,他在大的時候甚至在某些大佬手底下學習過,之后的不少研究也是受了這些大佬們的啟發才能得以進行下去。
但這至少證明他這些年的努力是有價值的,他沒有白活一場。
拿下獎之后,紀時在媒體的宣傳中自然立刻成為了國際數學界的頂級人物,媒體的宣傳中也把獎和諾貝爾獎并列,紀時接受采訪的時候是比較謙虛的,因為他明白,自己和那種國際最頂級的數學家之間依然存在著差距。
那種差距并非僅僅用努力就可以彌補的。
紀時飛了一趟以色列,在以色列議會大廈領取了這一獎項。
"紀,這是你應得的榮譽,我的伙計,真高興在今天見到你。"進入會場,直有同行包括物理學界和醫學界的學者們和紀時擁抱,紀時對于這類場合并不陌生,好歹他當了這么多年的陪跑者。
當然,紀時很清楚,在這個領域內,他已經足夠幸運了,因為他已經拿到了一個重磅獎項,許多科學家窮其一生也未必能拿到如此有分量的獎勵。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一直在設想,30歲之前拿到國內的獎項,35歲觸摸菲爾茨獎的獎杯,事實證明夢想總是美好的。"紀時開玩笑道。
"因為那些家伙都太厲害了,數學最糟糕的一件事情是在你覺得自己足夠優秀的時候,現實會給你重重一擊。"
"但數學也讓人愉快,讓人瘋狂。"
"嘿,紀,這也是我的想法,我以為你們華國人都比較內斂,哈哈哈哈,我比你的想法更早一些,我想在30歲之前拿菲爾茨,證明自己比舒爾茨更厲害。"
"但我們最終都投奔了獎的懷抱,我成了一個老頭,你也成了一個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