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種身為帝王的自己,與自己江山社稷之間的真切聯系,江山社稷便是自己趙擴的江山社稷的真實感受。
有一種人在江山在,人亡江山不在的切身感受。
放在案幾一角的那封來自葉青的奏章,內容則是再一次跟趙擴探討起了這種感覺。
北地各州府在趙擴心中變得明朗,與他之間的聯系越發密切,自然是早晚的事情。
趙擴因為葉青的緣故,也不著急自己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那種江山社稷屬于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整個北地完全都聯系起來,看清楚所有州府的態勢。
葉青今日的這封書信,跟他探討關于北地聯系感受的內容較少,大部分的篇幅都放在了讓趙擴去了解、研究草原民族的事情上。
不同于把蒙古國當成一國來看待,而是讓趙擴去追尋草原民族久遠的歷史,以及與中原王朝之間千百年來的淵源。
當然,其中不乏一些葉青對于草原民族的看法,以及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分分合合。
可這些終究都是葉青自己的認知,而非是他趙擴的認知。
所以葉青在奏章的最后,不單是希望趙擴去探究草原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淵源,還要趙擴去思索,若是蒙古國臣服,朝廷該如何來治理大部分時間與中原王朝沒有附屬關系的草原民族。
這是一個很大很大很大的課題,甚至是超過了趙擴的想象,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正是因為在收復北地之前,大宋朝廷也沒有這樣的格局。
而如今歷史的大背景早已經與偏安一隅的軟弱宋廷不可同日而語,身為宋廷帝王的趙擴,便不得不去考慮這些問題。
在葉青看來,不管是朝堂之上的臣子,還是他這個只手遮天的燕王,就算是他們能夠對中原王朝跟草原民族兩者之間有一個平衡且清晰的認知,但遠遠都不如一個胸懷天下的帝王,對這些的認知更有益于整個大宋朝廷。
終究,如何與草原民族共處,如何吏治附屬于王朝的民族,臣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身為帝王的他,也一定要自己不同的見解才是。
隨著葉孤城帶著完顏刺走進廊亭內,對著趙擴、韓瑛以及那位何貴人行禮后,韓瑛便與那何貴人起身離去。
離去時,韓瑛還是不忘對著葉孤城微微點頭,便算是打過招呼了。
畢竟葉孤城不同于旁人,如今就算是沒有燕王這層關系,以葉孤城如今跟趙擴之間的關系,也當的起皇后韓瑛的點頭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