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的人當然能不能明說,所以嘴里只念叨著商人逐利,又說著成群分黨,奸佞縱生等等。這種想法有利有弊,但總體來說,弊大于利。
這點紀彬過來人太明白了。
一味閉關鎖國,自己把自己的眼界縮小了,錯過外面的科技發展,錯過外面的工業革命,錯過外面文化百花齊放,明明自己的文化可以上去爭一爭,可以當世界的領頭羊。
但就是不去,就是關著門,到最后是什么下場,很多人都知道。
他們不是個邊睡小國,是有著縱深,有著資源豐富的大國。大國無力,迎來的會是下場
紀彬縱然不太愛參與朝堂之事,可這件事不同。
這件事所有他那個時空同胞心中的痛,若他沒本事也就罷了,現在有本事,有能力,自然而然想要改變一點什么。
所以紀彬很堅定地說∶"要出海。"
"環球之大,并非只有南軍國,海外另一邊,也有著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兼容并納,取其長處,難道不好嗎"
說著,紀彬把從船務司帶來的一本書拿出來,這是譯者跟傳教士們翻譯出來的其中一本。
"旁的不說,西方對天文歷法的計算,就較為精準,若是把西歷跟東歷結合起來,豈不是更好"紀彬手里拿著的,便是西學中計算天文歷法的好處,還有紀彬研究過古法不同。一條條十分分明。
從南軍國天文學家郭守敬的四丈之表,影符取之等等的方法,對比西法優劣。到底哪個測歷法更準,詳細做了說明。
倒不是一味夸贊對方,貶低自己,而是要學以致用,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
有著謙遜的態度去學習,這才是更強大的表現。
原本抱著高高在上滿不在乎的表現,反而是不自信的做法。
兩者比較,自然還需要實踐證明,可有一種新的思路未嘗不可。
紀彬最后道∶"若是我們能去大洋彼岸,尋來更多這樣的能人異士,書籍文獻,豈不是能讓南軍國更加強盛。"
"圣人都說,學無止境,難道我們就要在南軍國這片土地上學習嗎,外面的東西照樣可以借鑒學習。"
"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持尋尺之儀表,仰測蒼穹,安能洞悉無遺。"
這句話是用古人的話來解釋。
儀器的精準,歷法的準確,這對人來說無比重要。既然外面有更精準的學問,為什么不去求學呢。
當年孔圣人都能舟車游學,那他們為什么不能出海遠洋,獲取知識
紀彬這些話并非沒人提,但他說出來,竟有種娓娓道來的感覺,而且有事實有依據。特別是他口中還帶著一點奇怪的感覺。好像他心里覺得,如果不出去會變得很不好。
這個想法只是在大家腦海中一閃而過,并未想太多。
可不得不說,紀彬拿出來那本翻譯的歷法,上面寫著西法如何測太陽,如何測時間,如果計算所用歷法。
一眼看過,顯然自成一派。
能在圣人面前開小會的,自然有些本事。
稍微看看,就這本翻譯的書籍上不是瞎說,而是有著絕對依據的。
圣人見此,這才開口∶"我南軍國之物,遠勝海外,可大洋深處也有可取之地。不如派人出去探尋,彼此交流。"
"也讓遠洋人見識一下,我南軍國之威儀,我南軍國之蒸汽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