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個經典的數學題,你是繞一圈走的路多,還是兩點一線距離近。
簡單來講,沿著海岸線,那就是繞遠路,就跟你想過馬路,但為了更安全爬樓梯從天橋走。第二種橫穿過去,等于走斑馬線,不怎么安全,但快。
兩種方法有好有壞。
如果是常規船只,其實沒有兩種選擇。
因為從第一個補給點馬六甲海峽,到第二個補給點非洲島嶼,中間的路程大約是一萬一千里,這還不算不小心走的冤枉路。
常規船只走一萬一千,約莫需要三百天。
什么船只能帶夠三百天的補給所以只有按照第一種方法,沿著海岸線走,一路航行,一路補給,走個六百天都不是問題。
但紀彬他們駕駛的是蒸汽船,速度是常規船的十倍,若是遇到好風天,那速度更快。
對常規船來說需要三百天。但對蒸汽船,只需要三十天。
他們船上的食物淡水,燃料,準備的是五十天的量。
紀彬把自己的預估說出來,用了現在能拿出來的簡易地圖,說了這兩種方法。
到底是沿著海岸走,一個安全,但要走三四個月左右。另一個冒險,只要一個多月。
問題擺了出來。
首先表態的,就是興奮到極點的柳衛宏∶"一個月一定要一個月""你真的覺得,我弄到的那個長頸鹿,就在你說的第二個補給點上"
紀彬在簡易地圖上,寫了自己的"猜測",也寫了幾個補給點。大概就是,第一個補給點馬六甲海峽附近,已經過去了。
第二個就是南非,紀彬"猜測"長頸鹿就是南非的,猜測柳衛宏他們是被風暴吹到南非大陸上。說是猜測,其實是確定。
沒辦法,換個別的動物,紀彬估計還猶豫一下,但這是長頸鹿,甚至很快都能確定是南非。第三個補給點好望角附近的北非。
第四個補給點,非洲摩洛哥,也就是進入地中海的口子。
現在需要確定的,就是怎么去第二個補給點。
紀彬半是用先有的地步,半是寫出自己腦海里知道的東西,可對外肯定要講自己推測的。
這個理由別人用很不行,但他是紀彬,是紀先生。
他的猜測,別人就會認真考慮,認真聽。
反正紀彬已經拋出問題。
兩種去第二個補給點的方法,選哪個。
一個非常遠卻相對安全。另一個稍微近點,但很危險。
在做決定的人有紀彬,墨敬儀,柴力,柳衛宏。船上他們四個人可以決定船只的去向。
當初在陸地上沒做這文些決定的原因,就因為海上隨時會有變動,有些事只有到這文了才能出決斷。
在其他人還在考慮的時候,柳衛宏就道∶"咱們的食物絕對夠,橫跨這個叫什么印度洋的地方,絕對很刺激"
作為天生的探險家,刺激對柳衛宏來說太重要了。
但剛說完,他覺得自己講得不太對勁,立刻找補∶"再說了,沿著海岸線真的安全嗎這一圈的國家,哪個好相處遇到一個亂七八糟的地方就夠糟心的。上次是南軍國舊人已經算好相處的了。"
"最重要的是,上次我們老老實實沿著海岸線走吧結果呢""還不是遇上大風暴"
"要我說不如一路跑過去,反正我們的船快,一個月的時間直接到第二個補給點,時間越短,變數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