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行的離去,張韻并沒有怎么在意,這種二世祖不多收拾他幾次一定不會消停的。
對于自家的酒樓,張韻非常有信心,憑借著自己一千多年后的銷售手段,讓酒樓的生意在這臨安城中獨占鰲頭。
木秀于林必摧之的道理,張韻也知曉,因此蒸餾酒問世之后的相關謀劃,已經迫在眉睫了。
“若想過的安穩一些,那就只有扯虎皮做大旗了!”張韻如此想到。
張韻瀟灑的來,瀟灑的去。至于什么時候停業裝修,他并沒有告訴福源具體的時間。
如何去安排,張韻也沒有說,人精般的福源也沒有多問。作為下屬,只要去執行便可,踹某主家的心思是萬萬不能的!
回家的路上,張韻再也沒有心思觀賞御街兩旁的“景色”,反倒不少小娘子屢次三番的主動撞了上來。
只可惜,張韻的思緒已經全部陷入了如何制作蒸餾酒之中,對于眼前的美色完全視而不見。
因此,大宋版的碰瓷,惹來了一陣陣白眼!
在無影山的時候,張韻就有過小規模的嘗試蒸餾,并且也取得了成功。但臨安城可不比無影山,想要扯虎皮做大旗沒有產量是不行的。
宋朝的釀酒工業,是在唐朝普及和發展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普及和發展。
一方面,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使得臨安等大都市空前的繁榮起來,人們對酒的消費,需求量大增。
另一方面,糧食的豐足,釀酒業技術的成熟,使酒類品種增多,酒的質量提高,酒業的生產范圍擴大。
上至宮廷,下至村寨,釀酒作坊,星羅棋布。分布之廣,數量之眾,都是空前的。
在現今的大宋朝,酒這個東西從來不缺,不管是米酒、黃酒、白酒亦或者葡萄酒,種類雖多,但質量卻很低,尤其是度數。
二十多度的酒在當下已經算得上是好酒了!
而黃酒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酒種,宋朝的黃酒釀造,不但有豐富的實踐,而且有系統的理論。
即便是后世的黃酒釀造,也是繼承和發展了宋朝的理論和傳統。
現在張韻要做的蒸餾酒,就此要在現今基礎上再次對酒進行提純,讓其度數更高,喝起來更烈。
如果按照傳統的釀酒法,短時間內恐怕很難見成效。
因此張韻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方法,那就是,利用手中現有的酒,再對其在進行提純。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論北宋還是南宋,酒稅都是政府重要的財源。
為了收到足夠的酒稅,宋朝時對酒的生產和銷售管理還是很嚴格的。
先說北宋的酒政主要有三種形式:酒的專賣、曲的專賣和稅酒。即對不同的地方,分別實行三種不同的政策。
三京地區實行酒曲專賣,州城內則實行酒的專賣,縣以下的地方或實行納稅,或實行酒的專賣。
這種區別對待的政策,充分考慮到地方的特點,有利于國家獲取更大的酒利。
而到了南宋,則集中體現在酒庫的設立及運營。
酒庫,是官府控制下釀造酒和批發酒的市場,是官府酒稅的主要來源之一。
因此,誰掌握了酒庫,誰就掌握了酒的豐厚利潤,酒庫管理權的爭奪便成為焦點。
南宋酒庫名目繁多,隸屬關系復雜,有歸屬中央政權的酒庫,有軍隊的酒庫,還有地方上的酒庫。
軍隊所屬的酒庫,是為軍隊籌資而設立的,所以就有“瞻軍庫”“犒軍庫”“繳賞庫”等名。
當南宋政權基本穩定下來以后,政府機構逐漸把歸屬軍隊的酒庫,收歸為政府所屬。
更有甚者,為了促進酒的銷售,官府曾經組織所屬酒庫,進行聲勢浩大的酒類評比和宣傳促銷活動。
這種活動類似后世的糖酒大會,因此南宋的酒價與北宋相比,要高得多。
如此以來,只有搭上朝廷的關系,日后才能夠一路暢通!這一點張韻心知肚明。
當然了,臨安城內的名酒更是多的舉不勝數,就張韻自家酒樓的玉液酒也是其中之一。
十日之后,張韻所需的蒸餾酒器皿總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