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柔啃了一口米糕。
第二次黨錮,發生在漢靈帝繼位不久。
如果說第一次黨錮,算半社會事件,第二次黨錮,完全就是政治事件了。
它的開端是建寧元年的九月政變。
漢桓帝死于36歲,沒有親生兒子,皇后竇氏從漢室宗親中,過繼十二歲的解瀆亭侯劉宏為新君,也就是后來的漢靈帝。
竇家挑中劉宏,也是頗費心機,劉宏十二歲,既不容易夭折,也還不會親政娶妻。
劉宏登基后,竇太后之兄竇武成為大將軍掌握大權,但竇武并不放心。劉宏和竇家,實際沒有親緣關系,有梁冀的前車之鑒,他要未雨綢繆,于是決定鏟除宦官。
然而,和梁翼的命運相同,竇武最后也被宦官反殺了。
為保證行動的合法性,竇武提交誅殺宦官的奏章給妹妹竇太后,但在竇太后猶豫間,奏章被宦官看見。
建寧元年,公元168年九月,宦官們先下手為強,忽悠了小皇帝,拿了皇帝印璽,調遣不明真相的北軍五校尉,以謀逆之罪干掉竇武。
竇家自己選的小皇帝,才十二歲,什么都不懂,所以這一次,宦官說了算。
竇太后被幽禁,竇家被殺完,參與謀劃的官員士人自然也在劫難逃。
自此,從延熹九年開始的,宦官與士大夫之間的爭斗,以宦官的勝利而告終。
勝利之后,宦官決定繼續擴大戰果,不僅參與政變的士人,連曾經與他們作對的,第一次黨錮名單上的士人,也再一次遭到清洗抓捕。
荀家當時在朝中的荀翌、荀曇,參與竇武之事,一個黨錮入獄,一個囚禁中死,他伯父荀緄告老回鄉,也難說是否受此影響。
而他爹荀爽,也在這次的黨錮的名單上。
他爹與“天下楷模”李元禮交好,這位老先生雖然是個讀書人,但破過鮮卑,威震過遼東,履正清平,貞高絕俗,正直剛烈,雖然未參與建寧政變,但實在是個令宦官聞之變色的人物,在第二次黨錮中被牽連,拷打而死。
至于他爹,后漢書記載爽遭黨錮,隱于海上,或遁入南濱,以注書為事,積十余年,遂成碩儒。
就在荀柔回憶知識點時,堂中的氣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若是,”荀爽垂眸,聲音一低,“則去歲天下大赦,何以特下詔令唯黨人不赦阿兄又為何稱病歸鄉天子元服,二月,河東地震;三月,日有食;四月大疫;五月雨雹,山水暴出,”他沉重的閉了閉眼,嘆息道,“天顯災異如此,天下將亂矣。”
不能迷信啊,親爹。
“曾參病重時,召見門人弟子,叫他們查看他的手足,啟予手,啟予足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慈明以為,曾子此言何意”
伯父語氣和緩,荀柔卻見他爹驟然失色。
堂中一靜,伯父不開口,只靜靜看著父親。
荀柔不明就里,但也不敢吃糕,悄悄捉住他爹的衣擺。
荀爽雙手觸席,低頭回答,“曾子一生敬慎戒懼,唯恐毀傷身體,以傷父母先人之德。”
“慈明啊,”荀緄長嘆道,“你可知,聽聞伯脩他們參與建寧之事,我是如何擔心你涉足其中
“伯脩沒于獄中,元智雖回家來,卻也因先前獄中拷虐,不久病逝于家,失此二賢,族之中莫不慘然。
“你我親為兄弟,兄長早沒,父親去時,你們幾個,都囑托與我,尤其是你,自小在諸兄弟中天資最高,大人對你寄予厚望,若你出事,我將來如何見父親于九泉之下”
荀爽連忙稽首頓拜,“讓兄長憂心,是爽之過也。”
荀柔見對面荀衍三兄弟,也稽首拜倒,連忙手忙腳亂的一頭磕在地上。
“謹慎啊謹慎,詩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次,雖是宦官亂政,但你能得以身免,是仰賴親友相助,以后要更加謹慎言行才是。”
“唯。”荀爽恭敬再拜,“謹受教,我再不敢妄行,讓兄長擔憂。”
荀柔有點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