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農場的大學生感覺田藍又瘋了。
這秋收秋種的繁忙季節,她又是指導桃源村的人改造農田種植水芹菜,又是叮囑大家點麥子,收割水面稻,按理說已經忙得恨不得三頭六臂了。
結果就這樣,都沒耽誤她滿世界瞎折騰。
折騰啥折騰找種子唄。
這人找的種子五花八門,稻種、麥種、玉米種、高粱種這些常規的糧食作物也就算了。青椒、茄子、西紅柿、南瓜、黃瓜、西瓜,葵花籽等等等等,她居然也一個都沒落下。哦,對了,還有馬炮瓜,她同樣要了一堆,都沒見她弄出榨油機來,也不知道想干嘛。
田藍為什么發瘋要弄這么多種子,當然是為了太空育種啊。
s,我念書少,你別騙我。太空育種需要這么多種子嗎弄個十粒上去,然后分成小盆種植,不就完了。光這些變異的種子就足夠你挑選上個年了吧。
非也非也,太空育種的突變率雖然比常規誘變來的高,但也絕非大眾幻想的那么高。你搭載1000粒種子上去,說不定只有10顆發生突變,而且你也不知道究竟是哪10顆,更不曉得它們到底是朝哪個方向變異的。
況且在1967年的技術條件下,什么基因測序之類的想都不要想,你主要能夠依靠的是兩個光學元件,一個是你的眼睛,一個是顯微鏡。
在這種情況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普遍撒網重點培養。將大批量種子送往太空空間站,擱置一段時間后再帶回來種下,然后通過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來判斷太空旅行究竟在它們身上產生了怎樣的效應。
要想獲得更多可供研究的對象,田藍自然得想方設法地搜集更多的種子送它們去做太空旅行。這可是非轉基因手段下讓植物自我突破潛能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也許可以膽大點,直接放棄那個一字。
畢竟如此高成本的投入,倘若效果不顯著的話,國家也不會一做就是二三十年。
太空育種獲得的新品種海了去,田藍甚至懷疑禾下乘涼夢的實現也得依靠太空育種。
畢竟“茄子大的像南瓜,南瓜足有磨盤大,一根豆角炒一盤,一只青椒半斤重”都是太空育種的產物。
他們小伙伴集體參觀太空育種基地時,都曾經感慨不已。
當年說的“一個地瓜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也許并非浮夸風,只是穿越了時空。畢竟在基地里,單只269斤重的南瓜已經長出來了。那地瓜長到千斤重也不是沒可能了啊。
她像只孜孜不倦的小松鼠,忙進忙出,不斷地收集各類種子。此情此景瞧在大學生眼中,就讓后者憂心忡忡。
挺好的一姑娘,雖然人夾生,動不動就陰陽怪氣,但干起活來還是挺上道的。
怎么好端端的,一打眼的功夫就不正常了呢
高衛東鄭重其事地詢問遠道而來的客人“她在你們寧甘的時候,也是這副神神叨叨的樣子”
哎喲喂,那發病的時間可真不短了。
薛秀琴一個白眼翻上天,惡狠狠地瞪著面前的男知青。同樣是大學生,做人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
看看他們郝建設,再看看這個人。會說人話嗎不會說話就閉上嘴。
薛秀琴真情實感地替田藍委屈著。旁的不說,一想到田藍天天跟這種人打交道,就覺得她好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