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北朝曾讓人潛伏民間門,時刻準備生亂,也因為耶律隆進自己都已投降,那些人大部分投降。少部分被燕云百姓懷疑檢舉而被抓。
至此燕云大定,人心歸附,書穎準備在燕云過年。她已得到消息,北方生女真大部分被剿滅,只有零星的人遁入極北森林。
明年的工作重點就是在東北分地域軍墾,然后進一步分地權到軍人頭上。分地權給個人時,他們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免其田賦。但他們死了后,兒孫就要交田賦了。
因為北面土地廣闊,內地還要組織遷移失地流民和苦不堪言的佃戶闖關東開荒,也將給予五年免田賦。除了軍籍人士的地界之外,在關東將多年秉持誰開墾,地權就屬于誰的政策。
這個時期,流民問題失地農民雖然得到一定的緩解,可仍然存在。原來的廂軍要裁軍就面臨很多人失地又失業的情況,這個政策出來,可以緩解大部分矛盾。
書穎與總參的人討論分軍人功勛田的辦法,說到底是治理新疆域的辦法。要想在新的疆域中真正站穩腳跟,采用的法律和關內肯定不一樣。
書穎覺得要按照在軍籍的軍人的軍銜、從軍年限、戰功軍功彰三個方面設計成一定的公式。
軍銜不包括士兵是四等十二級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基礎分到的田畝數為元帥1000畝;大將700畝、上將500畝、中將400畝、少將320畝;大校260畝、上校200畝、中校150畝、少校100畝;上尉80畝、中尉70畝、少尉60畝。
士兵銜的基本田畝數為列兵40畝、上等兵41畝,以此類推。
參軍年限考量將校級每多一年參軍年限,多分5畝,尉級多一年則多分2畝。士兵則每多一年多分1畝。
戰功考量東北戰場上一個軍功彰將校級一等功100畝、二等功50畝、三等功30畝;士兵一等功50畝、二等功30畝、三等功20畝。
比如一個在東北戰場立了一等功的從軍三年的下士,可以分到93畝地。立一等功的士兵多半已經犧牲,把所得土地記在他的長子名下無子有女的為女兒繼承,他的長子成丁之后仍可以免稅20年。
比如從軍兩年普遍有兩年參戰的上等兵在沒有別的功勞時分到基礎的40畝地,這是軍功田,到他老死前,都是免田賦的,他個人在軍籍時也不用交人丁稅,退伍后名下若無別的田就只交人丁稅。
傳給他兒子則采用攤丁入畝的方式計率,需繳納十稅一的稅,若無其它田產不另交人頭稅,但是從事商業活動,不免除商業稅收。
書穎這樣解釋后,王逸飛卻緊蹙著眉頭,書穎奇道“這有不妥之處,子聿不妨直言。”
王逸飛道“我不是對這個分地等級方式有意見,可是北伐一戰有我等在軍籍的人的功勞,可是朝中、地方官員也用了力,如組織民夫運糧,貢獻地方賦稅。如果沒有地方賦稅的財力,哪打得起北伐的大仗”
書穎點頭“你言之有理。不過沒有關系,關東地廣人稀,就算加上文官來分地,他們只要能派人去開荒,他們也擁有分地權。
不包括草原和山地森林,朕估計不包括原京西道、北漠草原和原始森林,東北就有一億五千萬的肥沃黑土地。就算有四十萬將士和兩萬實職官吏要分地,拿出一半黑土地就夠分了。”
王逸飛不禁瞪大眼睛“有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