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藩是不得不為,威脅到大清存亡的必行之事。
推行新的醫學理念卻沒有那般刻不容緩,是該徐徐圖之,最好是潤物細無聲。
活了五十歲,不會再似三十年前激進行事。
若說是怕被冠上不仁之名,倒也沒有太多顧忌。趙禎稱得史書上排在前幾的仁君了,歐希范五臟圖不照樣問世。
因此,胤祉大義凜然地說在人身上動刀就是血腥殘暴之行。
持有這般理論的贊同者沒幾個是真的于心不忍,更多是不愿被新事物的推行觸動了固有利益。
盡管如此,康熙想到朝會上老三的一段段旁征博引,那種恨不得把搞解剖學的人在地上反復踩踏的樣子,他真是想把這個兒子扔到護城河里靜一靜腦子。
很難不懷疑胤祉的品性。
十三的母妃去世,胤祉就敢公然剃頭。
一個人滿口的仁義禮教,把盜墓罪的罪名背得一清二楚。
對兄弟母親的離世卻是半點也不放在眼里,連表面上的守孝也做不到。
敏妃死在初秋,天氣已經轉涼。老三的頭發多留幾天根本熱不著他,為什么還要迫不及待剃發
胤祉不是缺心眼的失誤,而是打心眼里沒將胤祥當做弟弟,甚至都沒當做親人。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康熙只能以此安慰自己。
老四就很好,敢于擔責任,認了是他監管不周,導致十四與孩子們偷偷出行。
其實,以十四從小就養成的行事大膽性子,老四怎么監管也會有他照看不到的地方。做哥哥的,不能一天十二個時辰把弟弟給掌控在視野范圍內。
老四已經教得不錯了,讓弘暉、弘昐頗有實踐精神,而老五家的弘昇也被帶的活潑起來。這次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偷跑去亂葬崗,以后只要多帶幾個侍衛就好。
康熙自認沒有雙標,因看到了希望。他的精神理念后繼有人,不僅是老四,老四的兒子們也有傳承到。
如此一來,需要徐徐圖之的計劃就能夠順利推行。不必擔憂繼任者改弦更張,中斷了進行到半途的改革。
做皇帝的心里非常高興,表面上的生氣卻更重三分。
本來就知道理學院暗暗流傳心血運動論。原想著等此學說暗中流傳一段時間,再考驗一下這批學生的反應。
不曾想被老三給攪黃了。亂葬崗一事將解剖學被擺到了臺面上,不如就趁機試一試眾人的態度。
索性將計就計。
朝會上老三與老四已經給擺出各自論點,該讓眾臣也表態,順帶讓國子監、理學院、上書房的這些讀書人也給表態。
于是,皇上發出了幾道口諭。
讓列位臣工與學子暢所欲言,為了醫學研究該不該在人體上動刀。
如何回答才好
眾人觀察后發現康熙尚未寬恕胤禎等六人夜探亂葬崗。
十天前,皇上罷一群請罪的人驅趕走,讓十四等人就此事寫自我反省書。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綜合各路消息,反省書被送入乾清宮后,皇上沒有消火,而近些日子的朝會都是板著一張臉。
另外傳出風聲。
自從三貝勒爆料亂葬崗一事,皇上接連幾日宿在了鐘粹宮,那可不就是在胤祉母妃的榮妃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