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別說國內的普通觀眾,就連軍事愛好者,也不愿意看國內的主旋律題材的作品。
這也是為什么千禧年初的前十年,國內的主旋律作品,始終不如國外的原因。
但這并不是壞事。
當壓抑的久了,當市場因為粗制濫造的作品而飽受摧殘的時候,全新類型片的出現,或者說已經過氣的類型片再次煥發全新生機。
這些,都是市場自動培養下的產物。
只是,影人要做的,就是將這個進程逐漸加快,而不是應該去阻止,去妨礙。
堵不如疏。
其實很簡單的道理,當市場上全都是爛片的時候,那么當一部質量不錯,甚至有些優秀的作品出現的時候,那么帶來的品牌效應,也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王輝敢確信,自己這一部先上映的作品可能會搶了《戰狼2》很大一部分這方面的票房,但優秀的作品,本身并不是壞事。
相反,王輝反倒是希望這樣優秀的作品更多、更好的出現。
原因就在于,只有市場有了全新的活力,市場有了越發高的上限,那么人們也才會越發關注這個市場,才會讓這個市場里,帶來越多的活躍!
古代有一句話,叫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反向證明了,當整個市場越發活躍、越發喚起全新活力的時候,那么整個市場,也將受益良多。
天花板只會越來越高,而他們這些締造了天花板的人,也會賺的盆滿缽滿。
所以在王輝看來,業內的一些人,信奉躺著賺錢的方式,顯然是錯誤的。
或者說,前流量時代之中,信奉大IP+高流量明星=高票房作品的公式,是十分滑稽的。
一個市場,只有不斷進步,才能夠賺到更多的錢。
明明可以用用力,獲得幾倍的收益,卻偏偏將這一份努力去掉,只是賺上幾分之一的收入。
還美其名曰,躺著賺錢。
也不知道是真傻還是假傻。
當王輝終于捋清了全部劇本之后,腦海里關于全新的分鏡也有了新的概念。
然后……
又開始了繪畫。
當然,之前的一些分鏡是已經廢棄了的。
這并不是什么壞事。
當王輝忙于新電影的分鏡創作的時候,業內關于王輝的第二部主旋律電影的消息,也悄然傳播出去。
消息是王輝主動讓顧明傳的。
結果當天下午,Dream的大門前,就已經排滿了前來試鏡的藝人。
和之前不同。
當初《湄公河行動》的時候,是完全的摸著石頭過河。
自從11年的《建黨偉業》之后,國內關于主旋律題材的作品,就出現了一個讓人無奈的天花板。
偏偏這個時候,締造了“建國三部曲”中前兩部的韓三爺,正值退休,最終在無奈之中,只能黯然放棄了第三部的創作。
而從這之后,國內就進入了一個十分尷尬的情況。
主旋律題材的作品,徹底成了禁忌。
清一色的喜劇,也就成了這些年電影市場讓人無奈的實情。
倒不是說全是喜劇不好。
只是當一個國度的影片,全都是一個類型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電影,徹底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