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后。
神泉寨東邊的一處山谷內,午后的陽光下,三十二個民兵成散兵線分散開。
隊伍前方大概是十三個人成扇形分布組成戰斗的前鋒,他們由周宇帶領,是大柱子帶領的一個班的戰士。雖然是進攻,但前進中的民兵相互間隔達到了十多米到二十米不等的距離,站的可謂是相當松散。
散兵之間保持一定距離,這個距離是趙世勛提出并要求嚴格執行的。趙世勛以前曾經接觸過中央軍德械師的德國教官,從他們那里趙世勛了解到了德國最新的步兵進攻戰術。這種戰術由于提出的比較晚,就是德國都是在討論中,所以國民政府并沒有在戰前推廣。
起初趙世勛也只是抱著好奇的原則學習了一下,但是經過幾年的對日作戰,趙世勛越來越覺得這個戰術非常有效。德國人認為,在進攻戰斗中,步兵往往是最后奪取勝利的決定性兵種,其他各個兵種都為步兵戰斗支援。但是面對自動火力尤其是輕機槍迫擊炮的普及。防守方往往可以在班排陣地集中大量的自動火力給予進攻方極大的殺傷。就算是自動火力匱乏的日軍,在一個步兵小隊54人都配備有三挺輕機槍,三具擲彈筒
在這樣的火力下,步兵線列沖鋒雖然有利于發起白刃戰,但是承受的傷亡也是巨大的。太原戰役的時候,趙世勛的所處的陣地曾經發起過一個加強營級別的沖鋒企圖奪回丟失的陣地。但是面對一個小隊日軍防守的陣地,國軍在不到三百米的進攻鋒線上居然傷亡二百余人這還是只是步槍輕機槍和擲彈筒手雷造成的
經過一次次血的教訓,趙世勛才終于認識到散兵戰術的作用。在民兵整訓的時候,趙世勛力排眾議,要求大家必須在進攻戰斗中保持距離,直到進入白刃沖鋒前才允許集結。
十三名前鋒民兵身后三十米左右的距離,是一個六人的機槍小隊,他們兩人一組的分散開來緊跟在前鋒的后面,相互間隔十幾米的距離,專門負責支援作戰。這個距離也是趙世勛要求的,這樣既能保證和前鋒的順利溝通,也能保證機槍兵在戰斗中時刻處于進攻隊形中有利的位置。
由于民兵們經過繳獲有多達三挺機槍,火力上算是不俗了,因此趙世勛在每個班專門抽出三個人,在訓練中組成一個戰斗機槍班,集體學習機槍射擊技術的同時以戰斗班的建制參加對抗訓練。
機槍班的后面三十米的位置,鐵娃帶領一個班成散兵線形負責押后,組成了戰斗隊形的后衛。
按照趙世勛的布置,兩個班三十二人組成一個戰斗小隊,負責在預設地域模擬攻擊設防的防御一方。攻擊方傷亡超過一半算進攻失敗,防守方被多占陣地或者傷亡超過一半判定失敗。
由于沒有教練彈,趙世勛便大膽的選擇實彈演習。這道不是趙世勛喪心病狂,而是面對極端的作戰環境被逼出來。
當然,實彈演習并不是真用實彈互相打,而是一種判定演習。
趙世勛上過軍校,他清楚在西方和日本,演習的主要方式是防御方自行布置陣地,并預設陣地標靶。進攻方在進攻時,用火炮,輕重機槍,迫擊炮,飛機等火力配合步兵對預設陣地上的標靶進行攻擊。當預設陣地上的標靶或者掩體被規定彈藥量摧毀到一定數量時,即判定防御方失利,退出戰斗。同樣,防御方也會在進攻方布置的進攻路線上進行標靶射擊,按照特定的傷亡計算方式,當防御方在規定時間內消耗一定數量的進攻方戰術目標后,判定進攻方傷亡過大進攻失敗。
,求收藏,求推薦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