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玉這位不過剛剛登上舞臺,正式開始自己戲劇生涯的少女,怎么都沒有想到,她只不過才登臺表演了一次,竟然一下子在整個蘇州都出名了,而她的名氣,還隨著王德孚文章的傳播越來越廣,而變得越來越大。
只能說王德孚現在也越來越受關注了,其粉絲的凝聚力也越來越高了,不管他創作出怎樣的作品,都不愁沒人閱讀。
如果放到古代,王德孚顯然就是那種青樓女子的最愛了,因為只需要他的一首詩、一手詞,就立馬可以出名!
像梅小玉這樣唱戲的,當然也是非常需要名氣的,名氣就意味著會有大量的觀眾來觀看她的表演,意味著更加豐厚的收入。
梅小玉的出身還不錯,畢竟是梨園世家出身,在這個嶄新的時代,也不會有不少人瞧不起戲子什么,反而已經認同戲劇是一種藝術,那些唱戲唱得好的戲劇大家,可是也被尊稱為“老師”的。
出身不錯的梅小玉當然不是很在意金錢收入,但是哪個人會不喜歡自己出名呢,她本身就是比較喜歡古典戲劇的,當然也希望自己的表演被更多的觀眾看到。
因此,當她知道自己竟然因為某位文壇風頭正勁的人物而一夜成名時,她的心情當然是無比激動的,同時也在第一時間,就從那份名為《戲劇時評》的雜志上,看到了署名為“王德孚”的作者,所寫的那篇觀后感。
梅小玉當然不會忘了自己首次登臺時的那份緊張與期待,雖說在正式登臺之前,她早就已經將一切要表演的內容爛熟于心,然而正式的、擁有觀眾的表演,又豈是預演可以相提并論的。
只不過梅小玉終究還是克服了所有的緊張,但她還是沒有敢用眼神與眾多觀眾交流,只是將所有的觀眾當作不存在,全身心地投入了表演之中,完全與戲劇中的角色合二為一。
表演結束之后,梅小玉對自己的表演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沒有任何概念,因為她那會兒還沉浸在她的角色之中。
但毫無疑問的是,梅小玉還是非常渴望得到觀眾的認同的,所以當她看到王德孚所寫的觀后感時,簡直就好像終于能夠得知自己的表演到底如何的激動,她迫不及待地就閱讀了王德孚的作品……
只不過在閱讀的過程中,她的神情就變得羞赧起來,臉色也變得通紅,因為她原本以為,自己會看到一篇非常專業的戲劇評論,甚至對她的表演也挑剔一番,如果能夠指出她的不足,那就更好了。
結果王德孚居然在隨筆的開頭,就正大光明的表示,他本人對古典戲劇并沒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只不過總有不少朋友約他一起看戲,他便將看戲當成了一種社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