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
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
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
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后,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
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并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
《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德孚思想的進步性。
不得不承認,梅生偉的這位好友,在吹捧起王德孚以及《西廂記》來,那真的是不遺余力的,一方面是因為他確實與梅生偉關系很好,另外一方面當然是他覺得這部古典戲劇的確不錯,再加上現在《西廂記》還是當下的熱點,遭到各種媒體的追捧,他也想趁機漲一波名氣。
他的這種解讀也算是比較廣泛的解讀了,獲得了不少評論家的附和,有些評論家還在這基礎上進行各種補充。
有人叫表示,《西廂記》通常被評價為一部“反封建禮教”的作品,這當然不錯。但同時它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王德孚很少從觀念的沖突上著筆,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來描繪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情與欲的不可遏制和正當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與出于勢利考慮的家長意志之間的沖突。
《西廂記》有不少地方都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對于美麗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與傾慕,以及女子對這種渴慕的自然回應。
這里并沒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礎上大膽地表現出青年男女之間一見鐘情的愛悅,而引起讀者或觀眾的共鳴。
在經過一番艱難曲折之后,王德孚以舞臺上的勝利,給仍然生活在壓抑中的人們以一種心理的滿足。雖然這種勝利不得不以劇中沖突雙方的妥協、矛盾的消解為代價,以男主人公中進士然后完婚的陳舊的大團圓模式來完成,但畢竟是張揚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權力,表達了“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西廂記》以很高的藝術水平來展現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