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太想讓自己兒子在別村娶一個,養在別村里生兒子,兩口子都沒答應,也有人那么干過,不啥事都沒有么。
不答應,那是女的不識大局,生不出兒子對不起的是整個男方的列祖列宗,不積極點配合還有理了。
那一家子對外說是小孩子走路不小心,石頭村人人都知道,是拿小老太想淹死孫女,好讓媳婦再生個帶把的。
沒幾天,女知青小心翼翼的來到生產大隊,估摸著怕村民自己幫自己人,徘徊了幾回沒有進。
那時蔣文英正跟婦女隊長嘮嗑,兩人都覺得不對勁,從女知青身上把話套出來了。
原來知青大返程,這女知青想走。
誰都知道,這女知青被家婆欺負得不成樣了。
好手好腳,每天洗澡都要兒媳婦去洗,每天都要輪著做菜,天天都要不重樣,否則就鬧,去哪不走路,就是要兒媳婦背著。
現在又被逼著生兒子。
生產隊的人一合計,讓女知青走。
“孩子在石頭村你放心,有我們一口吃的,就少不了你閨女。”婦女主任說:“不過你要安定了,最好把你閨女給接走,孩子沒媽就是草。”
也有人勸女知青,“孩子跟爸比跟媽好,跟了爸,身邊的親戚都是自家人,跟了媽,往后你再結婚,她就是外人,我看留下好。”
女知青淚眼朦朧的,“等我穩定了,就把孩子接走。”
芽芽喊著學雷鋒,好榜樣的口號熱情主動的幫了一回忙。
去衛生所的時間段一般沒有人,幾個醫生和護士圍坐在食堂邊上。
還沒到開飯的時候。
食堂做好的麻花用平時蓋水缸的木蓋子托著,沒注意打翻了。
大伙都覺得丟了可惜,撈起來又放回蒸籠里打算蒸熟了來吃。
吃了蒸熟的泡水麻花,芽芽就拿到了女知青的帶病證明。
女知青的婆家不干了,就要上生產隊里鬧。
葛天放做了那么多年的生產隊長很有經驗,天天跟著老太婆打太極。
老太聽說老聶家也有份,要上門找茬。
站在老聶家門口,看見比自己還兇的蔣文英,好像多說一句話都頭都能擰斷,訕訕的沒鬧起來。
女知青要走了,挨家挨戶的打招呼。
之前誰都很想走,可現在已經習慣了,在這里扎了根,又能回去了。
想到這里心情難受極了,好幾次哭得眼睛紅腫。
石頭村都把這女知青當自己人,十幾個娘們抱頭痛哭的場面也十分的壯觀。
其他知青瞧見了也很有感觸。
那時候他們剛來的勢頭,知青點連棵像樣的樹都沒有,老貧農在書記和隊長的帶領下歡迎他們到來。
當年知青都有購買木柴的指標,還是村里出動了所有車子,買回木柴后開始建板蓋房子,整整忙活了一個月才有了遮風擋雨的地方。
面對其他知青們的感慨,石頭村社員表示早就已經忘了,要走就早點走,別留戀了。
當初雞蛋之仇,石頭村的社員們記得很清楚。
所以當各個生產隊能走的知青們都忙著跟老鄉告別的時候,石頭村的知青們尷尬的發現,老鄉對他們的離去無悲無喜。
可人家對要離開的女知青,那是掏心掏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