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班的第一天,聶老太熟門熟路的奔著速成識字法,也就是最初級的掃盲班去。
她那一群老姐妹就站在那一邊眼巴巴的等著她。
縣里派下來的掃盲隊員問:“大娘,認字不。”
“認得,認識。”聶老太就把從孩子們身上學來的,也是唯一一句極具文化氣質,當初還震懾過田淑珍娘家人的那一句話拿出來了,“有朋自遠方來麻,不難,不難。”
掃盲隊員詫異之間狂喜,這是遺落在民間的文學明珠啊,好好培養,老太太入土前保不齊還能在文學上有所建樹。
揮揮手,老太太去了高級版。
打從去了高級版,聶老太的學習欲望一天比一天強,不僅僅學習漢字的熱情高漲,甚至跟掃盲隊員學了英語。
不多,就兩句,一句是Hello,一句是BYE。
身為石頭村第一個會說英語的老太,石頭村人捧場后已經見怪不怪,但馬建國和連襟顯然還沒有見識過,
所以當一個一身藍布棉襖,上面還打了好幾個補丁,黃土埋半截的質樸鄉下老太沖他們就來了一句‘hello’的時候震住了馬建國兩人。
聶老太下一句就是‘有朋自遠方來’
連襟兩肅然起敬,老太在這地方屈才啊!
聶老太統共也就會這兩句,表現完就熱情洋溢的把人帶回去。
一進老聶家,馬建國跟連襟就一直在打量。
鄉下人實在,不會在屋里擺上一盆塑料花,或者貼點畫之類的來裝飾,所有的家具都很實用。
畢竟跟芽芽有關系,人一迎進屋就上了紅糖水。
“先喝杯水歇歇腳,你們大老遠的來肯定累壞了!英子馬上就回來,要知道京都有人來,讓我孫子接你去....他在城里的廠子里上班,炒菜!”
“那叫廚師”小紅子糾正了奶奶。
一碗糖水剛剛下肚子,連襟兩就聽見這戶的男主人正在罵媳婦,話挺難聽。
馬建國瞅了瞅連襟,使了個要不跟那男人談事的眼色。
一個家,既有掌內的,也有掌外的,這家婆婆還當家,應該掌內,本想跟老太婆談,但老太太有文化,談起來不輕松。
要不就跟掌外的談吧。
連襟瞧見聶老太對隔壁的罵聲視若無睹,推測隔壁罵媳婦的,那個叫聶三牛的應該能管事,正想開口就聽見田淑珍說:“差不多就得了,別罵個不停。”
聶三牛帶著哭腔說:“你他媽把我打成了這樣,我還不能罵你幾句”
這時候,有個女人推著自行車進院子,后座上綁著條扁擔,扁擔上是兩個空了的籮筐。
這一回連襟兩個仔仔細細的打量,確定這才是樸實無華的農村人啊。
就跟她談,沒錯!
“媽,來客人了。”小紅子快走出去,幫忙把單車的扁擔卸下來,“京都來的。”
蔣文英利索的跨進屋里,嗓門大而敞亮,一開口就是她去做飯,啥事都等吃了飯再說,邊讓小紅子去供銷社買酒。
小紅子應了一聲就朝外走。
馬建國和劉淮陽對看一眼!
沒錯,就是這個味,淳樸農民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