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龜答道:“龜聽張道將和郡吏說的。”
莘邇恍然,點了點頭,說道:“你繼續說。”
“龜聞明公與傅公交好。可是么?”
“不錯,我倆患難之交。”
“傅公深得本郡士人的尊敬,日常與郡縣名士宴會,如果能夠使傅公為明公揚名於上流,龜敢請為明公張譽於民間,年月之中,明公之名,定然舉國皆知。此為上策,弊在較緩。”
莘邇心道:“原來他的上策是找公關,給我包裝。”這種事情他不陌生,想道,“下策急功近利,雖然易行,得名快,不可取。這個上策雖說是見效慢了點,但乃長遠之計。
“……,只是,會水縣那事兒是我特意為之的,給我揚揚此名倒是甚好;取信於胡,出自黃榮的建議,我自覺亦是不錯,也可傳揚;老氾、張道將、老傅那事兒,卻也值得鼓吹么?”
他覺得這三件事都是小事,甚至張道將那事兒還讓他挺沒面子的,并不足以當做吹噓的資本,但細細品味張龜的話,這三件事到了他的嘴里,還真是不太一樣了,聽起來挺不錯的。
莘邇不禁又心道:“話憑一張嘴。被張龜這么一說,我似乎、也許、好像,嘿嘿,還真是金光閃閃,滿身優點了啊。”
張龜在張家多年,張金是個邀名養望的高手,張家平時來往的又多是所謂的名士,因此,對於名流士人們的名聲都是怎么來的,張龜再清楚不過了。
士人們每天的生活都很清閑的,哪兒來那么多的雅事傳出?除了少數外,大多都是互相吹捧出來的。哪怕芝麻爛谷子的屁事,只要包裝得好,只要有人宣揚,那傳出去就是雅事一件。
如那張金,日日在家,起居飲食罷了,何來那般大的名聲?便是由此得來。
尋常名士們的獲名之道大凡這般。不過,此道說來簡單,做起來卻難。難在何處?難就難在“圈子”二字上。一流的士族自成一圈,二流、三流的想擠進去,擠破頭也難。
莘邇目前所缺的,就是圈子。
他不在名士們的那個圈子中,名士們干嘛要理會他?
但有了傅喬就不同了。
傅喬乃定西國的清談干將,不僅在這個圈子里,且是這個圈子中最為矚目的之一,只要有他幫莘邇宣揚,假以時日,莘邇的名聲必然遠播。
莘邇定住心神,笑道:“君之上策,勝於下策。”
張龜給張家的出謀劃策,上策罕見得用,通常只行下策,改換門庭之后,這是頭次給莘邇進策,忽然聞他要選上策,張龜只疑聽錯,好一會兒才緩過勁來,說道:“明公如取上策,龜以為,可先擇傅公、氾太守兩事向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