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來,他的這筆“投資”十分合算。
且渠元光不但沒死,搖身一變,還“子以父貴”,成了莘邇的干兒子。
感覺到元光偷瞄的目光,想到以后可以對這個猴崽子予求予給,禿發勃野的心情非常愉悅。
與羊馥、嚴襲、禿發勃野等唐、胡軍吏,在營中吃過午飯,莘邇回去中城。
下午到督府,與宋方辦交接。
到了督府才知,宋方壓根就沒來
兩個府吏在堂中等候,稟報說,他倆奉了宋方之令,代替他與莘邇辦接替的程序。
建康郡的數月磨練,使莘邇的城府愈發深沉,沒有因此生氣,一笑置之。
和這兩個府吏走完必須的程序,此二人拜辭,去找宋方復命。
莘邇獨坐堂上,環顧周圍。
督府左長史的品級不高,但是權重朝廷,其辦公的堂舍比建康郡守的聽事堂還要廣闊,裝飾亦極其精美。尋常的用物,如文房四寶、案幾坐榻,都鑲金嵌玉。
莘邇看了一番,心中想道:“珠光寶氣啊。”
應是莘邇來府辦交接的消息傳了出去,督府諸曹中的部分曹掾絡繹前來,拜見他這位新的主官。督府兩位長史,右長史主軍械、后勤等務,左長史主兵額、刑獄等務,來的曹掾,有的是直屬莘邇管轄的,如中直兵參軍、賊曹參軍等等;有的是歸右長史管的,如戶曹等參軍。
十七個主事的參軍、行參軍,前前后后來了八個;三十余個只是掛個名,不怎么主事的各曹參軍、行參軍總計來了十余個。兩個諮議參軍來了一個。左司馬沒有見,右司馬唐艾來了。
莘邇留唐艾坐堂,與他敘談。
說得多時,唐艾建議說道:“右長史張公僧誠,德高望重,君今履新,不若親往拜會。”
時人尊右,右長史本就位高於左長史。張僧誠今年四十余歲,年齒又也比莘邇為高。不管從尊卑講,還是從年齒敘,理應都該莘邇去拜謁他,不該他來下迎莘邇。
莘邇從善如流,便要去謁會張僧誠。
堂外來了兩人,報說有緊急軍務請莘邇批示。
莘邇笑對唐艾說道:“督府居然如此繁忙么?我新來到任,還沒熟悉情況,就有軍務需我批示?”
唐艾看了眼堂外兩人,認出是宋方的心腹。
他何等聰明?立猜料出此兩人必是獲宋方授意,來給莘邇找麻煩的,回答說道:“適逢兵卒歸番,近日督府是比往常忙了些。”
“歸番”,意指“番代”的制度。
兵戶的生活很艱苦,他們的服役時間很長,有的七八歲就應召入伍,有些六七十還在軍中,一個是勞逸結合,為了凝聚軍心,再一個,最主要的是為了讓他們繁衍子息,以保證能夠有充足的兵源,於是就有了“番代”的制度。